课件35张PPT。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学情分析:
(1)期中考试情况分析。
(2)学科习惯、方法等问题。对策:
(1)利用学案梳理知识,培养学生初步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2)利用史料,培养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对要点的概括。
(3)强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史学价值观,构建学生的历史眼光。一、教材简介:
地位:
本单元讲述了现代中国的科教文事业,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现代科教文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教育和文艺的发展。
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并探究其原因
难点: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意义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二、目标设计: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技术、巨型计算机、生物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并探究其原因。
让学生依据课文的内容构建该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依据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一定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两弹一星”的精神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三、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
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归纳概括、史料分析、合作探究
学法:
1、学生可利用学案自主梳理知识,构建的知识体系。
2、加强学生对史料理解、分析,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观。
3、发散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从古自今,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中华民族在古代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新课导入:“两弹”: “一星”:一、“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两弹一星”1、做出决策:
(1)1956年,制订了 ——确定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1963年,制订了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人造卫星的研制。2、成功试验①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 试验成功。③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发射成功。3、历史意义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思考:(1)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2)“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何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美国海军部次长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为此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五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导弹之父”钱学森
(1911-2007) ◆26岁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长期奋战在核基地,结婚30年,与真正妻子在一起不到3年。
◆一次,航投试验失败后自己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得知患癌症,倒在病床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11年-2007年)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精神的集中体现。一、“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载人航天1、制定计划:
“ 计划”、“ 计划”
1992年中国政府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 ,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86年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于1988年8月经政府批准,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
其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火炬计划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4圈,在太空飞行21小时18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神舟7号载人飞船神舟6号载人飞船 费俊龙、聂海胜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太空青椒太空西红柿太空佛手茄子 2、重大意义: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材料: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据材料,概括西方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评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以色列沃夫奖
泰国金镰刀奖
世界粮食奖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成就:杂交水稻新品种—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斯瓦米纳森博士给予这样的评价最主要是基于
( )
A.袁隆平是许多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的科学家的代表
B.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杂交水稻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D.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下面是《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某位获奖者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它褒奖的是( )
A.钱学森 B.杨利伟 C.邓小平 D.袁隆平四、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成就: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 ”研制成功。
1992年,“ ”10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1997年,“ ”并行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该机 运算峰值性能为130亿次。
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 成功。
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 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品。作用:加速了国家 的发展;
为提高国民 和健康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
C.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D.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 现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重大成就?①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②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课堂小结建国以来的重大
科技成就国防科技: 两弹一星航天科技:载人航天农业技术: 杂交水稻信息技术:银河巨型计算机生物技术: 结晶牛胰岛素“嫦娥一号”按时传回月球三维照片,标志着我国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下列科技成就中与此具有相同性质的是( )
A.1964年第一枚火箭在西昌发射成功
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材料1: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1)根据材料1,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材料2: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2)据材料2,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材料:
有人说:中国是热爱和平的,而原子弹、氢弹等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
又有人说:研制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必须,因为那是美国拥有核武器,一直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甚至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另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也曾与中国为敌。因此,正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中国才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了核武器。只有这样,才使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不敢欺负我们,我们的安全才能有保障,才谈得上进行经济建设。何况,中国承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表明我们是真正热爱和平的国家。评材料中有关核武器的论述。(要求:围绕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