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3 14: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考试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 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 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 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①,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注】①荆:即指楚。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B.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C.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分)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分)
(3)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3分)
(4)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0分)
华清宫三首(其一)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磴:石阶
8.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氛围?(4分)
9.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是:


(3)《离骚》中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胡涂、轻信谣言的两句是: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况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短歌行》中诗人把寻求贤士比作无法揽取的明月,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之情的两句是:


(6)《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身在官场,心却向往回归自然的两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自秦淮河上寻桨声
龚文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杜牧的《泊秦淮》。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摇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上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项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娟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有些变味儿,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准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于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船游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散文刊》,有删改)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在没有看到秦淮河之前,对秦淮河的印象总的来说是美好的。
B.作者把见到的秦淮河比作珠光宝气的女子,能够看出作者对现实中的秦淮河是非常失望的。
C.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对现代人不爱惜人文环境、丢失古老文化的行为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D.秦淮河中“汩汩的桨声”是作家心灵中的一支歌,怀念“桨声”就是怀念秦淮河的历史。
E.作者说走马观花的我们不必向秦淮河寻求什么,意在说现代人已不需要秦淮河的清韵。
12.作者在没有看到秦淮河前,对秦淮河构想了一幅怎样的优美图画,这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写出文中划线部分所运用的两种修辞,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6分)
14.第七段中说“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这是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生观(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出我党激浊扬清,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
②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
③德国是希腊最重要的国际债权国之一,经历过两轮失败的救助行动,给病入膏肓的希腊继续提供资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国十分不受欢迎。
④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诈骗,呈现出骗局设计丝丝入扣、难辨真伪的特点。这已引起公安经侦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⑤在市区,有些只允许单向通行的小街巷,却经常遇到逆向行驶的车辆,司机对交通指示标识习焉不察,给这些单行道“添堵”,这引起市民的不满。
⑥近年来,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中心,接到不少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反映部分实体商家和网络卖家有口无心,不兑现承诺,或者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④⑤⑥
16.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 长沙》一词是毛泽东在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革命者高声吟唱了一首昂扬乐观的励志之歌。
B.《雨巷》是早期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诗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C.《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经典名作。赏读这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派”诗歌绘画美的丰富意蕴。
D.不仅《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7、填入下面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变暖将使海平面上升,

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却不以为然。他十分淡定的原因,

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

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

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

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而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

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A
/
缘于
一般
而且
所以

B
从而
在于
通常
并且
/

C
并且
因为
/
如果
那么
也许
D
进而
就是
如果
/
就会
只能
18.根据下面句子的格式、修辞和意境,仿写一句话。(5分)
我不是温室里的娇花,也不是高山上的劲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山河添上一点绿色。
19.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三条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6分)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手机聊天软件,不仅支持文字、图片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于打字,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
PK
等功能,微信的扫一扫、摇一摇以及附近的人等功能更加实用。
六、写作(60分)
20、作文题目:怎一个“ ”字了得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记叙文
3、写出真情实感
4、800字以上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解析:D项,“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在文中没有依据。
2.解析:C项,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的质疑和臆度不能体现出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
3.解析:B项,理解错误,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4.C(道歉)
5.C
6.A(李信并非毫无战功,他曾经率领前人追击燕军,并抓获燕太子丹。)
7.(1)
(2)略
(3)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日”“西”“独”“寡人”2分,大意1分,共3分。)
(4)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荆”“益”“悉”“拒”2分,大意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喜逃跑了,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于是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于是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因为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
8.诗歌前两句通过荒草、云树、碧殿等意象,描绘了荒草丛生的磴道已无御辇行经,被高耸人云的深林掩映成一片碧绿的冷冷清清的华清官,散发着寒冷的气息的画面。(2分)营造出寂寥、凄冷的氛围。(2分)
9.诗歌通过对华清官现在寥落、衰败景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寄寓感伤、惋惜、缅怀之意。“明月”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多情的明月依旧在宫前出没,但空山寒殿,再也无人倚靠在玉石阑干间赏玩。(4分)表达了对华清宫昔盛今衰的感伤和对李唐王朝隆盛时期的缅怀。(2分)(其他分析如“以动衬静”“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可)
10、答案略
11.C
E(E,2分;C,2分)
12.①秦淮河两岸是酒家,每个酒家门前飘逸着一方旌旗或几枚灯笼;②临河的窗边种着花草、倚着女子或飘出吴歌;③秦淮河的水清澈见底,有鱼虾追逐,四季游人如潮。(2分)
作用:和后文现实的秦淮河形成对比,凸显自己的失望,引出主题。(2分)
13.拟人,将秦淮河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情感,说她看惯了所有,形象而不失生动地表达了秦淮河厚重的历史,秦淮河静静地看着人世的繁华与沧桑变化。(3分)
排比,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连续强调“看惯了”,就更深刻地揭示出秦淮河的厚重,搅了秦淮河清韵的是人而非静静流淌的河(3分)
14.提示:
先要对这种人生态度给予肯定。(2分)分析这种人生态度的积极意义。(4分)
15.
答案:A(解析:丝丝入扣: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使用对象和感彩错误;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望文生义;有口无心:嘴上爱说,心里不存什么,多指话虽不好听,却并无恶意,望文生义。)
16、答案:C。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改“了”为“的”。B项,语序不当,“早期”应在“戴望舒”之后。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仅”放到“《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之后。
17.
答案B。
18.我不是屋檐下的家雀,也不是长空中的雄鹰,而是天地之间的一只百灵鸟——为伟大的祖国尽情歌唱。
19.语音发送便捷(原答案:语音的快捷性)、用户真实私密有用(原答案:用户的真实性)、功能更实用(原答案:功能的实用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