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科:语文 备课组:初一语文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体会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论述。
3、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 自主合作探究 讨论 点评 归结 讲练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教学方法:
朗读 自主合作探究 讨论 点评 归结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段曲线,导入:同学们,你们看到黑板上这一条曲线,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大海的波涛;屋檐;方便面;一条爬动的蛇等等)师: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一条简单的曲线,大家能想到这么多答案,可见看到一条曲线可以想到的事物不止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看看这篇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阅读文章开头部分(四个图形),想想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3、认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作者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给重点字注音。
汲取(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掌握词意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理由
A 惟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B 惟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C 惟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D 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推而广之:探求事物的答案,不应当只满足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应当多角度考虑问题。
3、你认为本文作者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本篇文章要讨论的话题,十分巧妙自然,这样显得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且通俗易懂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师生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一、
1、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概括性的语句。
2、 这些问题的提出,作者运用什么句式?说说这个句式的表达作用?
答案:1、(一)、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二)、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2、——设问句
它的作用: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互动交流二、
作者在文章结尾是如何论述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2.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3、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 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互动交流三、
按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理清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 ( 1-3段):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分析问题 (4-12段)
( 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解决问题(13段):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 ( 1-3段):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分析问题 (4-12段)
( 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解决问题(13段):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六、当堂训练
多角度语言思维训练
生活是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朵浪花,撞击着人类梦想的礁石。
生活是 , 。
至少5句。
生活是一份试卷,写满了人生的功过是非。
生活是一把伞,承受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生活是一支笔,描摹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生活是一团线,编织着人生的纵横交错。
生活是一条路,布满了人生的荆棘坎坷。
生活是一场戏,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惧。
生活是一张照片,记录着真实的市井百态。
生活是一个调色板,调试出人生的多姿多彩。
生活是一支梭,穿透了人生的层层壁垒。
生活是一棵树,结满了人生的累累硕果。
生活是一场梦,模拟着人生的虚虚实实。
生活是一幅画,临摹出人生的曲折漫长。
生活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间的善恶美丑
七、: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作业
1、按词语表抄写本文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第90页一到五题
3、预习作业,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怎样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2、体会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论述。
3、结合本文,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2、体会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论述。
3、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教学方法:
朗读 自主合作探究 讨论 点评 归结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旧带新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2、体会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论述。
3、结合本文,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那么寻求第二种答案依赖什么呢?
2、结合课文内容想想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因素?(创造性思维要具备的条件)
1、略
2、必须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四、师生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一
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
德国的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美国的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证明“首先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然后活用知识,进行尝试,这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证明“首先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然后活用知识,进行尝试,这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的道理,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
互动交流二、
有人认为“只有见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同时能举些例子来说说吗?
要点归结
1、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2、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3、不仅伟人具有创造力,一般人也具有创造力。
鲁班发明锯子。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4、伟人也是从一般人开始的,逐步成长为伟人的。
伽利略从教堂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得到的启示,发现摆的规律,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学生。
瓦特看见水烧开时水壶盖震动而受到启示等,发明蒸汽机。
爱因斯坦原先被老师认为之个蠢材,可是后来照样成功。
互动交流三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什么?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之一”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因为还有其他“主要根据”。
互动交流四
结合课文谈谈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在哪里?
答案要点:
1、保持好奇心。
2、探求新思路。
3、发展小灵感。
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答案?
文章层层深入地逐层论述后,最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我们每人都拥有创造力,这样层层论述,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五、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论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具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提出问题 ( 1-3段):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分析问题 (4-12段)
(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解决问题(13段):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得出结论——我们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论证方法:讲道理、摆事实
六、当堂训练
课文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苹,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占领它。
1、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2.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3.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4.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5.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附上答案:
1. 种上庄稼 美德
2. 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 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 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5. 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6. 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七、: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作业
1、补充习题第91-92页,六-八题
2、补充习题第93页,二、阅读文章,完成习题。(一篇课外阅读)
3、预习《二十 宇宙里有什么》
八:教学后记
课件25张PPT。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 一 课 时作者 罗迦·费·因格
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曾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等著作。
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阅读文章开头部分(四个图形),想想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3、认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作者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读指导1、给重点字注音。
汲取(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jí dì zī zīqiè 生字词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生字词2、阅读开头部分 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理由 A 惟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B 惟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C 惟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D 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推而广之:探求事物的答案,不应当只满足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应当多角度考虑问题。4、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本篇文章要讨论的话题,十分巧妙自然,这样显得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且通俗易懂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你觉得本文作者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互动交流一1、 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概括性的语句。
2、 这些问题的提出,作者运用什么句式?说说这个句式的表达作用?
1、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一)、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二)、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2、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设问句
它的作用: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互动交流二 作者在文章结尾是如何论述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2.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3、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 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互动交流三
提出问题 ( 1-3段):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分析问题 (4-12段)
(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解决问题(13段):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按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理清文章结构。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种局限于“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观念,是不对的,在我们这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社会已经不适应了。因此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以致用,积极地进行创新活动。当堂训练(多角度语言思维训练)生活是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朵浪花,撞击着人类梦想的礁石。
生活是 , 。
至少5句。
生活是一份试卷,写满了人生的功过是非。
生活是一把伞,承受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生活是一支笔,描摹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生活是一团线,编织着人生的纵横交错。
生活是一条路,布满了人生的荆棘坎坷。
生活是一场戏,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惧。
生活是一张照片,记录着真实的市井百态。
生活是一个调色板,调试出人生的多姿多彩。
生活是一支梭,穿透了人生的层层壁垒。
生活是一棵树,结满了人生的累累硕果。
生活是一场梦,模拟着人生的虚虚实实。
生活是一幅画,临摹出人生的曲折漫长。
生活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间的善恶美丑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 二 课 时自学指导1、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那么寻求第二种答案依赖什么呢?
2、结合课文内容想想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因素?(创造性思维要具备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因素?
A、必须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汲取知识活用知识持之以恒 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德国的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美国的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证明“首先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然后活用知识,进行尝试,这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证明“首先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然后活用知识,进行尝试,这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的道理,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 有人认为“只有见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同时能举些例子来说说吗?
贝多芬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互 动 交 流 二1、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2、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3、不仅伟人具有创造力,一般人也具有创造力。
鲁班发明锯子。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4、伟人也是从一般人开始的,逐步成长为伟人的。
伽利略从教堂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得到的启示,发现摆的规律,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学生。
瓦特看见水烧开时水壶盖震动而受到启示等,发明蒸汽机。
爱因斯坦原先被老师认为之个蠢材,可是后来照样成功。
要点归结 1、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什么?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2、“之一”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因为还有其他“主要根据”。互 动 交 流 三结合课文谈谈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在哪里?
1、保持好奇心。
2、探求新思路。
3、发展小灵感。
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答案?
文章层层深入地逐层论述后,最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我们每人都拥有创造力,这样层层论述,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提出问题 ( 1-3段):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分析问题 (4-12段)
(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解决问题(13段):
讲道理 摆事实 本文论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具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