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24、《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备课组:初一备课组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生物防治对农作物的好处。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如何解决木塔晃动的问题。
3、归纳、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4、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生物防治对农作物的好处。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如何解决木塔晃动的问题。
3、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3、归纳、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本课题教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流程:
一、简洁导入新课(用时不超过1分钟)
你知道英国人李约瑟称赞的“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指的是谁吗?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人。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沈括写的《梦溪笔谈》
二、出示教学目标(用时不超过1分钟)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生物防治对农作物的好处。
2、归纳、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能够翻译全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朗读、翻译
一、请同学们先自读,然后轮流读课文,特别注意文中几个难读的字的读音(5分钟)
蝎 (xiē) 喙(huì) 钳(qián)
旬(xún) 穰(ráng)
二、翻译句子
加点字解释和句子翻译见课件(略)
四、互动交流一:
(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外貌?
(“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里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2、 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为数众多?
(“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
3、 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威力无比?
(“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4、 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消灭害虫的迅速、干净彻底?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二)、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曾有之”。
(三)、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例子。
(生物治虫现象 青蛙吃害虫、金龟子吃蚜虫、啄木鸟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四)、你知道吗?
北京东单到秀水街一带马路边的每棵大槐树上都有一两个牛皮纸信封,信封朝上的口开着,中间被一颗摁钉摁在树上。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回事吗?
(揭开谜底: 北京市绿化局检查执法处的工作人员解开了谜团:原来信封里面装的是一种名叫“蒲螨”的寄生性螨虫。它能寄生在树木害虫叶柄小蛾体内,杀灭害虫。而一般的喷药方法则对叶柄小蛾没有多大效果。据悉,这种“以虫治虫”、环保的消灭树木害虫方法,如果试验成功,有可能在全市推广。)
五、互动交流二
1、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2、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六、板书和课堂小结(1到2分钟)
以虫治虫
子方虫
子方皆尽
以虫治虫
岁以大穰
傍不肯
七、当堂训练(12分钟左右)
补充练习P99第5、6、7三题
八、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1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2、预习《梵天寺木塔》,课文读二遍,翻译看一遍。
九、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流程:
一、简洁导入新课(用时不超过1分钟)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沈括写的《梦溪笔谈》的第二则《梵天寺木塔》
二、出示教学目标(用时不超过1分钟)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如何解决木塔晃动的问题。
2、归纳、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部分难点语句大意疏通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采用自读、指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形式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请同学们先自读,然后轮流读课文,特别注意文中几个难读的字的读音(5分钟)
梵(fàn) 喻皓(hào) 贻(yí)
金钗(chāi) 讫(qì) 弥束(mí shù)
胠箧(qū qiè) 履(lǚ)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盖/钉板/上下弥束
三、翻译句子
加点字解释和句子翻译见课件(略)
四、互动交流一: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匠师向钱帅提供的方法有没有奏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没有,“而动如初”)
2、喻皓建议采用何种方法?(用原文回答)
(“逐层布板,便实钉之”(“布板”“实钉”))
3、课文是怎样来写喻皓的高明的?
(正面描写:“此易耳”“如其言,塔遂定”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艺高超。
侧面描写:“无可奈何”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无技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松地解决,突出喻皓的高明。
“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五、互动交流二
1、现在想想,塔动的问题很简单,但当时是很难解决的一件事,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来?
(匠师的做法: “密使其妻”“贻以金钗”
①写出了匠师为了对钱帅有所交代而又不失面子,费尽心计,可见他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②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
2、喻皓的“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②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3、暗访喻皓前匠师的心情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喻皓的态度又是如何?这样写使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匠师的心情是“无可奈何”,喻皓听了只是笑了笑。这里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目的是突出了喻皓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塔定的原因?
(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原文:“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六、互动交流三:全文结构分层及大意
①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②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七、互动交流四、拓展课文:
1、想一想,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古塔,它们有哪些特点?
(白塔、瑞光塔、大雁塔、小雁塔、虎丘塔、北寺塔)
2、想一想,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八、板书和课堂小结(1到2分钟)
结束语: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你也许也能象许多大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
板书: 梵天寺木塔
“
塔动
喻皓——笑
九、当堂训练(12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练习P100二
十、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1分钟)
1、完成导学练习P110一、二两题。
九、教学后记
一词多义: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正当) 如土中狗蝎(像) 方 如 故如此(这样)
方两三级(才) 匠师如其言(遵照)
以虫治虫 (用) 则以钳搏之(代词,代子方虫)
以钳搏之 (用) 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
以 岁以大穰 (因) 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代傍不肯)
乃以瓦布之 (用) 钱帅登之(代词,木塔)
贻以金钗 (用) 乃以瓦布之(代词,代木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结构助词,的)
问塔动之因(结构助词,的)
便实钉之(代词,代木板)
其喙有钳(代词,代傍不肯)
其虫旧曾有之(代词,这种,这样)
其 患其塔动(代木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代词,代工匠师傅)
匠师如其言(代词,代喻皓)
人皆伏其精练(代词,代喻皓)
相关资料:
喻皓的小故事
???宋太平兴国(976~948年)中,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开宝寺11级木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为了建好宝塔,他事先造了个宝塔模型。塔身是八角十三层,各层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缩小。当时有一位名叫郭忠恕的画家提出这个模型逐层收缩的比率不大妥当。喻皓很重视郭忠恕的意见,对模型的尺寸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才破土动工。
在广大劳动工匠的辛勤努力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建成了雄伟壮丽的八角十三层琉璃宝塔,这就是有名的开宝寺木塔。塔高三百六十尺(宋朝一尺大约合30.72厘米),是当地几座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当时最精巧的一座建筑物。可是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
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素。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具说开宝寺它建成后,喻皓曾求度为僧,数月后卒。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精品,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的一次火灾中被烧毁,没有能够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