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3 16: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与失误;国民经济的劫难;三大改造所反映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社会主要矛盾;总路线以及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错误所在;周恩来对国民经济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资料、数据搜集与展示;创设情境;问题探究、原因分析、教训总结;史料分析、情景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努力为建设富强的中国而奋斗,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www-2-1-cnjy-com
二、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三、教学难点: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和建设经验的欠缺,中国的经济建设既有发展也有曲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正文: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2.一五计划:
3.三大改造:
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2.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小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五、作业:
【导学预习】:
成就:1957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其中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1教育网
过程:从1953年起,农民、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共八大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这一基本国情,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
失误的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危害: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21cnjy.com
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www.21-cn-jy.com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1967年、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国民经济损失一千亿元。动乱的长期持续,还削弱了周恩来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使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工作被迫中止,使刚刚稳定的经济形势重新陷入混乱。21·世纪
教育网
【反馈检测】:
1—5:adbdb
6—10:bcacc
【拓展提高】:
11.(1)状况: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十分薄弱。政策: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21·cn·jy·com
(2)不同:建国初期对国情认识准确,较为实事求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八大路线方针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1957年出现“左”倾倾向,1958年“左”倾错误开始泛滥起来。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脱离实际。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