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二学案:1.2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学案:1.2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3 18: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了解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基本内容
理解:分析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运用: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重点难点:】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2-1-c-n-j-y
【自主检测】
一、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起源、产生原因、主要内容
1.起源:古希腊城邦时期的民主制(奴隶社会性质)
2.产生原因:①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引起资产阶级不满。
3.主要内容:天赋人权、分权制衡、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
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主要代表及思想主张
(一)斯宾诺莎“天赋人权”思想、民主政体最优论
1.背景
(1)
经过尼德兰革命(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成立了荷兰共和国,摆脱西班牙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独立后的荷兰

迅速发展。www-2-1-cnjy-com
(2)荷兰仍面临

的外部威胁,内部存在



还统治着人们的头脑,阻碍了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急需在思想理论上反对封建神学专制统治,捍卫资产阶级利益。
2.内容
(1)抨击和批判封建

,批判神学经典,主张哲学摆脱宗教的控制。
(2)

是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
(3)提出“

”,只有在民主政治中才能实现平等、自由。
3.影响
(1)把

看作政治目的,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2)对后来西方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校对
①资本主义
②西班牙强权
③封建残余势力
④基督教神学
⑤专制理论
⑥人性论
⑦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⑧自由
⑨政治思想www.21-cn-jy.com
(二)洛克权力分立思想、“社会契约”思想
1.背景:英国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政治妥协
2.目的: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内容
(1)社会契约论:人民通过互相协议,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治社会和政府。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当今社会契约的最完美体现,因而应当实行

制度。21教育网
(2)分权学说:国家存在着三种权力,即





。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也为国王行使。21·世纪
教育网
(3)国家主权属于

,人民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国王和政府统治。
4.影响
(1)分权理论经过

的改造,发展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制约的政治理论。
(2)对18世纪



产生了重要影响
校队
①君主立宪
②立法权
③行政权
④对外权
⑤人民
⑥孟德斯鸠
⑦美国革命
⑧法国大革命21
cnjy
com
(三)卢梭“主权在民”思想、“社会契约”思想
1.背景
(1)18世纪初,法国

根深蒂固,存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人民大众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21·cn·jy·com
(2)“

”在法国发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2.思想内容
(1)抨击

和宣传

思想。
(2)在《

》一书中,描述了建立合理国家制度的方案,阐述了以天赋人权理论为基础的“主权在民”思想。【来源:21cnj
y.co
m】
3.影响
(1)人们把《社会契约论》当作反抗


的强大思想武器。
(2)卢梭的民主思想不仅转变为《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而且为

提供了理论依据。【出处:21教育名师】
校队①封建专制制度
②启蒙运动
③封建专制主义
④资产阶级民主
⑤社会契约论
⑥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解放
⑦北美独立战争
【版权所有:21教育】
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1.捍卫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2.成为资产阶级争取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指导了法国、美国等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1·c·n·j·y
3.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其思想成为了后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蓝本
【知识点拨】
1.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民主思想?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民主是相对于专制言的,它是一种体现多数人意志的政体形式,是对传统封建独裁统治和君权神授的彻底否定,指的是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关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的主张被称为民主思想。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生产目的是为了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强调平等、自由)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如何理解斯宾诺莎“思想自由,行动守法”之说?
斯宾诺莎重视思想自由,痛斥对思想和言论的压制,同时还强调人在行动上要守法。他认为受理性指导,遵守国家法令而生活的人,比自然状态下的人更加自由,也就是说,人越自由,便越觉得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令,也就是加强法制建设。(斯宾诺莎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
3.三权分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有什么实践表现?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发展过程:洛克提出分权学说(内容:见课本);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是最为系统论述分权学说的人,将行政权与对外权加以合并,并增加司法权,从而使三权之间真正形成三足鼎立并互相监督制约平衡的关系。
实践表现:美国1787宪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核心思想: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作用:防止封建专制和独裁,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4.洛克的分权学说和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邹容的《革命军》也明确借用了卢梭的思想,革命派以卢梭的民主学说为武器,猛烈地批判反动的清王朝——即卢梭的民主思想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21
cnjy
com
(2)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规定了主权在民和三权分力的政治体制。
5、从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来比较三位民主思想家的异同点。
项目思想家
背景
内容
影响
不同点
共同点
不同点
共同点
不同点
共同点
斯宾诺莎
16世纪(1)政治上,尼德兰革命成功建立的新政府面临国内外封建势力威胁(2)经济上,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思想上,基督教神学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都是资本主发展受到封建专制主义阻碍,特别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头脑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都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批判;都有提出社会契约思想
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对后世影响深远
都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暴政,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并构筑了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蓝图
洛克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需要捍卫
洛克的权力分立
(1)分权与制衡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
(2)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卢梭
封建统治根深蒂固与人民大众矛盾尖锐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兴起
卢梭的“主权在民”
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指导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经典体验】
例题: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战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民本思想
B.主权在民
C.教权至上
D.君主立宪
【解析】选B
材料强调了当人们的普遍利益受到侵害时,人们有权反抗,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例题: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倾向有
(
)
①天赋人权思想
②社会契约论思想③分权与制衡思想
④主权在民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②
D、②③④
【解析】选A。考查对比分析能力。斯宾诺莎与卢梭政治思想不包括分权与制衡思想;主权在民是卢梭的政冶思想21cnjy.com
【自主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洛克认为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它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请回答:
(1)洛克“分权”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课堂反馈】
1、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是(

A.人性论
B.“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C.社会契约论
D.“主权在民”思想
2、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中存在的“三种权力”分别是(  )
A.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对外权
C.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
D.行政权、司法权、对外权
3、世纪,荷兰独立后处于领先地位的手工业是(  )
A.制呢业、
 B.造船业
C.金融业
D.海上运输
4、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是(  )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鸿
D.卢梭
5、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是(  )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6、下列不属于斯宾诺莎的主张的是(  )
①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②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全
③民主制最自然,也是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④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