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以及影响。
2.概括归纳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
3.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适应________政策的需要。
2、地位:从_____到____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____地位。
3、含义:①黄老之学是指____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________,
“老”是指_________。
②目的:治身,______。
③主张:强调“____________”
④评价:是一种“_________”的哲学观。
3、作用:黄老政策的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探究:汉初为什么要实行黄老之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⑴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
⑵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新的理论体系;
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题探究:简析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代统治思想的原因。21cnjy.com
2、理论依据——新儒学
⑴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⑵内容:①大一统思想,“________、_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
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他神化皇权,宣扬“________”,加强君权;同时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
。
③三纲五常。
⑶评价:①根本目的在于巩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②宣扬“__________”,也有限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③有利于________
。
④其负面作用在封建统治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4、影响: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⑵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地位。
★
问题探究: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分析“罢黠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有效练习】
一、选择题:
1、黄老思想作为一种统治思想,其突出特点是强调(
)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以柔道治天下
d。礼法并用治理天下
2、“萧规曹随”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西汉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b.曹参与萧何一样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问题
c.二人都尊崇黄老之学
d.曹参的才能有限,只能执行萧何的政策
3、关于董仲舒的新儒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同于先秦儒学,融合了阴阳、黄老及法家思想
b.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主张“绝圣弃智”、“积极无为”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5.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
a.春秋时,道家思想
b。战国时,法家思想
c.汉初时,黄老学说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
7、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 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
)
a.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d.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
9、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
)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学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亲”的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加强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
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今师异遭,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遭,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与李斯上述主张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效应有何差异 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