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课件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课件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3 19:42:49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可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文章去寻找答案。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1.了解孟子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反复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的特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内涵,体会磨难困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作者简介整体感知作品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朗读课文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听音频,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基础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quǎn)(yuè)(gé)(fú)(bì)(zēng)(1)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小沟。
(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4)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6)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7)任:责任,担子。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将要解释。
(9)苦其心志:使他的心智困苦。心志,意志。
(10)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11)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人经受饥饿之苦,肌肤消瘦。
(12)空乏:贫困,资财缺乏。空,贫穷无才,穷。乏,缺乏,缺少,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3)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拂逆,违背。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意即愿望。
(14)所以:用这些来……
(15)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忍,使……坚忍。
(16)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能力。曾,通“增”。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17)恒过:意思为经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18)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扰。
(19)衡于虑:心虑受到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20)作:奋发,指有所作为。
(21)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
色上。征,征验,表现。色,脸色。 
(22)发于声:指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23)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4)入:指在国内。
(25)法家拂士:法家,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 
(26)出:指在国外。
(27)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邻国和外
来的祸患。
(28)生于忧患:忧愁祸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能够生存。
(29)死于安乐:安逸享乐的死亡。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不顺

拂 通“弼”,辅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必先苦其心志。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译:
2.饿其体肤。译:
3.空乏其身。译:
4.行拂乱其所为。译:
5.动心忍性。译: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倍受穷困之苦使他的行为错乱颠倒不顺畅使他的心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词类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兴起,被任用
----表露,表现发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
----国都
----国防国一词多义以天下之所顺
所以动心忍性----凭借
----用来以环而攻之而不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转折的连词,却
----表承接 的连词,可不译而——表并列的连词,可不译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狱官
----名词,贤士士生于忧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介词,由于
----介词,从于——介词,给——介词,在古今异义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管夷吾举于士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古义:显露征兆。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古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今义:敌对的国家)研读课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赠仪器所不能。过渡句,承上启下,由上文论据举证自然得出论点。“是人”指上述六人及与他们相似的其他人——从个别推及一般。思考一:这一段中所列举的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开篇列举这些事例有何作用?共同点: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首先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摆出典型、有力的证据,再据此得出结论,提出看法,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思考二:“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担当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表明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加一个人担当大任的能力。以上为第一部分:举例论述人才是历经磨练而成长起来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正面说明忧困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从反面论证,国家若无忧患则“国恒亡”。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亦是警策之语,引人深思。思考一:这一段主要论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的观点是:人常常处于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若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正一反,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重难点解析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讲了怎样的一个道理? 第一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2.第二段作者由个人的角度上升到国家角度,说明了什么道理?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面)和(反面)3.本文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4.试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何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提出论点,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再次寄出上自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该篇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些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起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课文小结本文通过列举事例、正反面对比论证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进一步体会其艺术特色,加强文言积累。退出课件15张PPT。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课文导入文天祥与《过零丁洋》1278年宋代大臣文天祥率先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次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并被逼破招降坚守崖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作《过零丁洋》一诗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作沉痛又激昂,多情又无畏,生之眷恋与死之坦然尽在其中,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激荡其间。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注重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论点。
2.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体会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词锋犀利、富于哲理的语言风格。
3.理解“舍生取义”的真正内涵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目标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作者简介整体感知作品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朗读课文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听音频,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基础字词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一箪食,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wù)(bì)(wéi)(dān)( gēng )(cù)(yú)(xiàng)“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假字一词多义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到)(感激)生生,亦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命)(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比较,比)(表对象,对)故故不为苟得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缘故)而舍鱼而取熊掌也由是则生而不用也(表顺承,不译)(表转折,却)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为了;接受)(做)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1.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古义:
今义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一种量器。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益处、用处。加上,增加。古今异义3.故患有所不辟也。
古义:
今义
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今义:祸患,灾难。害<病>。“可”和“以”两词的连用,“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可能,能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古义:
今义
6.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
今义:
7.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假使,如果。用,派,让。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豆类的名称。这。常用作判断动词。停止,放弃。已经。退出课件13张PPT。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
第1层:提出生与义不可兼得,亦即“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2层: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论点;
第3层:贤者保持“本心”,所以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文章结构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论点,人应该保有“本心”。
第1层: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2层: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3层:人应该保有本心。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重难点解析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正面反面对比论证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非独—皆有—勿丧(人之初,性本善)(层进)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举例论证(正面举例)(反面举例)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3)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4.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课文小结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的道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现实生活中,面对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