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溶解度 教案 (表格式) (2)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2溶解度 教案 (表格式)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2-15 09: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2溶解度
教案
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引领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是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本课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从定量角度介绍物质的溶解性,这样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研究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升了一个层次。
21cnjy.com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饱和溶液,已从定性的角度认识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差异。
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启发、实验、质疑、点拨,学生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手、脑、口并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21教育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并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3、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合理控制实验条件。
2、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重难点
(一)、重点: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固体溶解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
(二)、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由生活常识入手,引入溶解性
回答问题,得出实验结论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授:不同的物质溶解性不同,那么,物质的溶解性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实验探究1-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研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根据表格的提示,学生通过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
引导探究:请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利用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进行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入表格中分析得出:溶剂的种类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探究实验2、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先进行思路分析
学生思考回答,补充
让学生学会思考
根据思路分析以及后面的部分实验结论的提示,如何进行实验呢?
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交流,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改正
学习对不同实验方案的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引导探究,巡回指导,注意实验进行情况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归纳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归纳回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的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那么,什么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呢?出示定义要想理解这个定义,就要抓住它的四个要素,请同学们找出来
学生找四要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定义中,同学们能不能看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
练习“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意义是什么?以及判断题
学生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回答
加深学生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多识一点:气体的溶解度了解定义,解释下列现象:1、夏天下雨前为什么鱼会经常出现“浮头”现象?2、当我们打开一瓶汽水时,为什么会冒出大量泡沫?由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不完整的加以补充
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交流共享:生活中那些事例能说明温度和压强对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很大?
学生举例,并解释原因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回顾反思: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思考回答
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构建。
课堂反馈:练习
学生思考完成
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拓展提高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科学探究实验入手,由物质的溶解性慢慢引入溶解度,由定性研究物质转入定量的来研究物质。教学活动安排较为合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能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只是应留给学充足的时间讨论反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