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4 20: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4、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5、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21教育网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www-2-1-cnjy-com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全文,完成下列自学提纲:
  1、给下列词注音:
  恶(wù)
箪(dān)
蹴(cù)
乡(xiàng)羹(gēng)
妾(qiè)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分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吗);呼尔而与之(给);与臣而将四矣(和)
  (2)而:蹴尔而与之(就);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却)
  (3)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行者休于树(在)
  (4)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5)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放弃);舍其船(离开);屋舍俨然(房舍)
  (6)使: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如果);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
  (7)也:鱼,我所欲也(表示判断);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呢)
  (8)尔:呼尔而与之(语气词);尔安敢轻吾射(你)
  (9)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二者不可兼得(得到)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1cnjy.com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2·1·c·n·j·y
  第二课时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21
cnjy
com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来源:21cnj
y.co
m】
  二、资料助读
  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同情心)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21
cnjy
com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3、《吕氏春秋》中说“人生有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三、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语气、节奏、顿挫的技巧,并注意以下长句的断句。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研读,感悟文本。
  1、孟子的文章大气磅礴,阐明道理深奥而透彻,这种效果得益于作者写作手法的高妙,初识文章后,你感到通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小结:对比。
  2、用对比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小结:开头用“鱼”和“熊掌”对比,说明“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接着用“生”和“义”相对比,目的是为了说明“舍生面取义”。这样开篇的目的是阐明了人在选择两种“不可得兼”的东西时要“择优而从”
  还有对比吗
  小结;有。“舍鱼而取熊掌”和“舍生面取义”对比,得出了‘义’的价值高于“生“的价值。这叫“类比”。www.21-cn-jy.com
  资料显示: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的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读“生亦我所欲……则凡可以得辟患者何不为也 "思考作者是为了说明什么 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小结如下:作者先从正面说明“生”与“有甚于生者”的“义”,“死”与“有甚于死者”的“不义”相对比,论说“义”是“甚于生”的“所欲”,“不义”是“甚于死”的“所恶”。接着从反面论说“义”是“甚于生”的“所欲”,“不义”是“甚于死”的“所恶”。通过对比,道理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义”是人生最高境界。21·世纪
教育网
  “义”是存在于世间最好的东西。那么这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的“义”存在吗
  小结:存在。作者在后文有两句话就举例论证有些人为了“义”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些人为了舍弃“不义”而“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这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义”的存在。【版权所有:21教育】
  作者通过以上对比道理论证和对比举例论证得出了什么结论
  小结:“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教师小结过渡:行文于此,作者阐明了“义”是“甚于生”的“所欲”;“不义”是“甚于死”的“所恶”。既然世界上有比生更好的“义”存在着,那么,我们在对待“所欲”时理解所当然是“择义而从”!也就是当“所欲”和“义”不可兼得时,要勇于做到“舍欲取义”。这是作者在本文中观点的一部分。下面的一句话如何理解 2-1-c-n-j-y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者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结:“贤者”与普遍人对比:论述人人都有“是心”,只不过是“贤者”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舍欲取义”之心,而普遍人则是常常丧失“是心”。同时这句话目的也是在激励人们崇尚道义。【出处:21教育名师】
  这句话印证了课前资料中孟子的那句话
  小结:性善说。“是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舍生取义”之心。
  学习第二部分,第二段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了什么
  小结:第一个例子“行道之人”、“乞人”不屑接受这“一箪食”,因为他们以接受了这样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为“羞”,所以宁可死也不受之,表现了他们的“羞恶之心”。第二个例子说明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见利忘义”、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还有两组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生”之大欲与“利”之小欲相比。从资料中可知,“生”是人的六欲之首,通过对比,我们明确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内涵。若将“生”之大欲放弃,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文中三组对比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若得到这“宫室、妻妾、所识穷乏者得我”等身为之物而行“不义”是“舍义取利”,是丧失了“本心”。这“本心”就是“是心”即保持“羞恶之心”。所以人应该不为那些身外之物所累,做到舍弃物欲、情欲、名欲等身外“小欲”;进而做到当“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应该舍“生”之“大欲”。即固守本心,舍欲取义!这就是本文的论点。
  总结:固守本心,不为利所动,不为势所屈,在生与义相冲突的时候,能够勇于舍生取义!这就是大义凛然的孟子!让我们重读课去体会它。
  品读,走进文本
  作者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语言特点如何
  小结:第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并用类比论证引出论点。提出论点后正反对比论证论点(也是道理论证),接着是假设论证。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语言上:运用了比喻、对比;二段用了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说话人显得义正辞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课堂小结:
  人,生而有欲。孟子以其超越时空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固守本心
,舍欲取义,想信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摒弃一已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21·cn·jy·com
  作业:
  搜集”舍生取义“的实例为少于三个;
  以“大气孟子”或者“舍欲取义”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积累:
  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