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并引起对苗岭早晨的特定联想。
2、知道苗族音乐的特点,并初步能分辨苗族音乐。
3、能较熟练地演唱并记忆《苗岭的早晨》第一部分主题,并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抓住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充分聆听”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聆听、视唱、律动、探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情感,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感受苗族音乐特色。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第二乐段音乐情绪和结构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感受苗族人们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演唱并记忆主题音乐。理解每个乐段音乐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师:1234│5-│生:i5│i5│5432│1-‖
(二)图片导入
1、师:出示图片(苗族舞蹈、服装、风俗、乐器、唱歌)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生:观察思考。(想到这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生活幸福)
2、教师简单介绍苗族。苗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也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有“歌舞的民族”之美称,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由我国作曲家陈钢老师创作具有苗族风格特点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板书:《苗岭的早晨》。
活动2【讲授】欣赏《苗岭的早晨》
(一)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乐段
师:播放乐曲第一部分。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听到了什么?你能从音乐中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速度慢,情绪很优美;听到鸟叫声,想到苗岭晨曦初露,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
师:出示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教师范唱旋律。
生:说说听后的感受。(自由、舒缓、优美,高亢)
师:这段旋律是具有苗族飞歌的音调特点,强调3和b3的音准。请大家一起唱一唱。
生:听琴哼唱主题音乐旋律。感受苗族飞歌的音调特点。
2、欣赏第二乐段
(1)初步感受乐曲
师:播放第二乐段音乐。提问: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分辨出音乐由快到慢再到快情绪变化。
生: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乐曲。
(2)再次欣赏第二乐段音乐。
师:用图谱表现音乐结构。提问:音乐可以分为几个片段?哪几个片段是快的,哪个乐段是慢的?音乐此起彼伏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呢?你能联想到苗族人们再干什们呢?启发学生联想到苗族人们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场景。
生:边听边用声势表现听到的感受。
(3)学习第二部分的第一主题音乐。
师:播放第一主题音乐。
生:边听边拍节奏。感受乐曲欢快节奏特点。
师:范唱第一主题音乐
生:听琴学唱第一主题音乐旋律。
生:随音乐用lu哼唱旋律
师:示范苗族舞蹈动作
生:学跳舞蹈,随音乐跟老师一起舞蹈。
(4)学习第二部分第二主题音乐
师:播放第二主题音乐。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
受旋律下行上行的变化特点。
生:随音乐模仿动作,感受小提琴模仿的劳动音色特点。
3、欣赏第三乐段。
师:播放第三乐段音乐
生:聆听第三乐段,听一听第三段音乐与哪一段相似?启发学生对比第一乐段说出乐曲的结尾音乐渐渐消失,表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二)乐曲结构梳理。《苗岭的早晨》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引子——第二部分-——结尾部分。《苗岭的早晨》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完整欣赏
(四)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一)情感体验——绘苗岭
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表现。用绘画形式表现苗寨早晨的美丽景象及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幸福生活。鼓励学生用图画表现对整个作品的感受。
(二)教师总结,结束本节课。
课件13张PPT。苗岭的早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苗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也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有“歌舞的民族”之美称,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欣赏第二部分 音乐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苗族人们在干什们呢?音乐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第二部分第一主题
乐曲的速度、情绪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跟琴唱一唱这两个乐句,注意 和 的音准。
第一部分主题音乐 这部分音乐跟哪部分音乐相似?绘苗岭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