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七七事变
时间:________年7月7日。
概况:日军炮轰________,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标志:________的抗日战争开始。
知识点2 南京大屠杀
背景:日军进攻南京,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________。
概况:1937年12月,日军攻陷________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人数:被日军屠杀的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等达________多万人。
评价:是人类历史上________的暴行。
知识点3 血战台儿庄
时间:________年春。
指挥者:________。
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________战场的最大胜利。
知识点4 百团大战
时间:________年秋。
经过:在________指挥下,八路军集中了105个团的兵力,对华北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实施大规模的破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意义: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________的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这里“日寇的新进攻”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中见证了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是( )
A.中共一大会址
B.南昌起义指挥部
C.遵义会议会址
D.卢沟桥
3.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促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B.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C.挽救了党和红军
D.全国性内战的开始
知识点2 南京大屠杀
4.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5.为反对日本右翼教科书对侵华史实的歪曲,八年级(2)班设计了一个板报。下列内容最能反映日军野蛮暴行的是( )
A.难忘九一八
B.血染卢沟桥
C.南京大屠杀
D.血战台儿庄
知识点3 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6.下图显示了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以下关于该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B.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D.发生在山西省境内
7.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台儿庄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台儿庄战役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 )
A.张学良
B.杨虎城
C.李宗仁
D.彭德怀
8.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交通破袭战”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淮海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03 能力提升
9.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 )
①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要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勿忘国耻,爱好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做过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12月13日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2015年12月13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2016年3月8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王毅表示,由于日方问题,这些年中日关系确实伤得不轻,前景仍然不容乐观。日本领导人一方面声称要改善关系,一方面又到处给中国找麻烦,这是典型的双面人的做法。
——2016年3月8日中国网
(1)材料一中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的真相和我们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侮日深,国家益趋危殆……国民今日皆已深切感觉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之意义……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在存亡危机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必集中整个民族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
——1937年9月,蒋介石对中共宣言的谈话
材料二:李宗仁将军曾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二十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
材料三: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
(1)哪一历史事件证明材料一中的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机之秋”?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你知道李宗仁将军践行“救国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什么吗?
(3)这份嘉奖电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刊载的?电文中嘉奖的事件有何特点?
04 直击中考
13.(镇江中考)某同学想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应向他推荐下列哪一部作品( )
14.(广东中考)抗战老兵张步风在回忆录中写到:“1940年秋天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拔了多少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拔掉了多少据点,现在都已经记不清了……”张老所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参考答案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知识管理
1.1937 卢沟桥 全民族 2.重庆 南京 30 罕见 3.1938 李宗仁 正面 3.1940 彭德怀 最大
基础过关
1.C 2.D 3.B 4.D 5.C 6.B 7.C 8.C
能力提升
9.D 10.C 11.(1)因为侵华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的6个星期之内,屠杀了手无寸铁的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等达30多万人。(2)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和平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2.(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或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指挥台儿庄战役。(3)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直击中考
13.A 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