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失根的兰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失根的兰花》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4 21: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失根的兰花》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初级中学
作者:刘甲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诵读精彩片段,赏析其妙处
3、创设氛围,开展小练笔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2、诵读精彩片段
教学难点:
1、赏析语言的妙处
2、开展小练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语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就像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离开了土地,作物只能枯萎;人,离开了家乡,心灵仿佛就没有了归宿,任凭是华衣锦食、高楼大厦,也无法填补起心灵上的失落。的确,失去了,我们才知道曾经拥有的可贵,没有离过家的人无从体会在外的孤独,你想了解那种感觉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根的兰花》共同体验一下离乡背井的心情。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预习检测
自己在练习簿上练
坍塌 点缀 晨曦 万壑 栅栏 诗意盎然
学生读读写写,并说说词义
三、整体感悟,初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1、 简介作者的情况。
2、学生自读课文。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
3、交流各自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初步展示一下朗读。
四、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同时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一:
① 用曲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喜欢的理由 (大屏幕展示例句)
形式上
a、点评用词的精确(例如: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b、点评用词的优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内容上
点评情感的真实
问题二:
②用?号划出你不懂的句子,并静心想一想
学生可能会划的句子:
①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②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③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肃静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④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讲课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学生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部分疑难
3、班级展示精彩朗读,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此处教师可适当范读,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4、班级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
五、品读赏析,感悟收获
学生静心品读最喜欢的句子,并熟读成诵。可展示一下
六、课外延伸
以读促写,开展小练笔
教师引导体会:从作者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该怎样表达?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 21教育网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写一段景物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来表达你的心情(忧伤、愤怒、高兴 等)
结束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许多年以前,诗人艾青面对茫茫的黄土地,发出了这一深情的呼唤,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走出了国门,甚至连中学生也不例外,面对这一现象,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读着陈之藩的散文,犹如漫游在美丽的江水中,身心俱清。让我们记住他吧!永远铭记这篇美文! 21cnjy.com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根: 故乡 祖国
兰花: 作者 炎黄子孙
漂泊在外的游子悲凉处境 (热爱) 祖国
作业设置:课外阅读陈之藩的《旅美小简》《剑河倒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