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2张PPT。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 化 变总第八课时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重点)
2、都江堰(重点、难点)友情提示:先自己阅读课文,疑难问题标记清楚,我们共同探讨。学习目标:回顾复习:上节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有关内容,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秦魏赵燕齐楚韩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一、战国七雄——相互兼并1、七国 形成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
代齐)
楚、秦、燕
2、七雄 (名称、位置)秦魏赵燕齐楚韩战国形势图秦魏赵燕齐楚韩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东 南 西 北 上中下同时并存战国七雄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都和哪些策略或典故有关?探究释疑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魏-赵、齐魏-齐秦-赵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减灶计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魏国遭重创战 国赵齐桂陵大梁桂陵之战庞涓,快回来!!围魏救赵魏救命啊! 孙膑,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著有《孙膑兵法》一书。马陵之战 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于是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一直追到马陵,中了埋伏,兵败自杀。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长平之战我离间!白起廉颇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赵王赵括取代廉颇!赵括我天下无敌!纸上谈兵!赵括战国铜壶比一比春秋与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春秋的争霸1、兵力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2、强者通过召集会盟确立霸主地位战国的兼并1、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2、强者吃掉弱者,实现统一的目的。军队数量:称霸方式:想一想?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
特征有何不同?会盟
称霸兵力少在短时
间内决定胜负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兼并
统一兵力多,时
间长,死伤多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大一统齐 楚 燕 韩 赵 魏秦合纵: 合众势以攻一强为什么六国合纵抗秦不能成功?燕赵齐魏韩楚秦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兴修水利—“三变”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一变”变法运动—“二变”A、北京人的石器B、河姆渡人的骨耜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 E、战国时期的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D、春秋后期的铁农具和牛耕出现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使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早期
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青铜器 奴隶社会(春秋)后期
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
青铜器发达铁农具和牛耕:
出现:
进一步推广: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劳动工具的革新: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一变” 你能说出,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吗? 战国时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规模较大的冶铁场,工匠多达数百处。
——《山海经》读材料,动脑筋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石器——青铜器——铁器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的推广?1、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有优越性,具有硬度大、不易磨损等优点,,更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2、当时冶铁技术进步,能生产出大量的铁农具。牛耕进一步推广 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材料二:《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牛耕图材料三: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夫姓牛,字子耕。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
说明了什么问题?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说说看! 说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这革命主要是指哪方面?( )
A、灌溉 B、施肥 C、动力 D、播种C兴修水利—“三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一变”变法运动—“二变”战国时期大背景:
1、铁制工具、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
3、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4、战国时期的主题是战争(其特点表现在:能战、好战、常战)。农业革新铁制工具和牛耕 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进一步推广。兴修水利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
在岷江中游修建都江堰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关系变化公田私田奴隶农民奴隶主地主 社会性质
大变化社 会 背 景二、商鞅变法一变三变二变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筑变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 一、李悝(kui)在魏国变法: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使得魏国在战国初年长期占据霸主地位。李悝变法为七国之首,成为后续变法的标榜。
??? 二、赵国的改革:赵国继魏国之后也进行了改革。赵烈侯时公仲连任相国。公仲连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化人民、建立选官制度和改善财政方面。
?? 三、吴起在楚国变法:吴起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魏文侯欣赏吴起的才干,任他为西河守。魏文侯死,吴起受到政敌的排挤,自魏入楚,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之后,主持变法。经过变法,楚国初步改变了“贫国弱兵”的局面,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获胜,因变法影响到旧贵族的利益,悼王死,被贵族乱箭射杀。吴起死后,变法随之失败。
?? 四、齐威王的改革措施:齐国的改革主要在齐威王时期。齐威王在淳于髡和邹忌的协助下,齐国随之强盛起来,“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五、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远不如魏、秦等国。
??? 六、燕国的改革:燕国的改革始于燕王哙。六国的改革早已完成,致力于合纵连横,而燕国尚未改革,国弱民贫,经过昭王的励精图治,燕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七、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为统治者不断调整国策,实行各种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新的经济体制在各国得以确立,生产力加速进步,从而加速了战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各位变法精英却因变法严重触动了旧贵族的势力,改革者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起在楚悼王去世以后,被旧贵族射杀。商鞅在秦孝公去世以后,被车裂而死。不同的是,楚国在吴起死后旧的制度恢复了70年,秦国在商鞅死后变法成果依然继续,为今后秦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他富强了一个国家,
奠定了一个统一的蓝图。
商鞅变法变出个大秦帝国。 商鞅变法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时间:前356年地点:秦国秦孝公三次接见商鞅,为何最后选择霸道的治国思想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集大成者。对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造成直接影响。换句话来说,没有商鞅就没有后来的秦帝国,没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改革,或许统一天下的就不是秦国了。其实当年商鞅去秦国见秦孝公的时候,前两次见面并没有打动秦孝公,直到第三次才获得秦孝公的赏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抱病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有奇才,可以担任国相。",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为别国所用。"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病重胡说,于是皆不采纳。
公叔痤回家后,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但商鞅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秦国。 当秦国颁布求贤令后,商鞅来到秦国,通过自己的老友景监(秦孝公身边的红人)的引荐见到了孝公。商鞅向秦孝公大谈帝王之道治国的理念,指出:帝王之道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延续的成规定制,最成功的范例便是西周礼制,而且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正是主张帝道使得秦国强盛一时,穆公也称了霸,秦人至今还引为骄傲。孝公虽然向往穆公时的强盛,然而对此学说并不感兴趣,听得昏昏欲睡。醒后对景监说:“这个人看来并没有真才实学,让他走吧”。 景监很生气的跑去找商鞅,“你是怎么回事,这不是让我难堪吗?”,商鞅大笑说,“兄弟,稍安勿躁,我刚才给你们大王讲的帝王之道,可惜你们大王不喜欢,你再给我引荐一次,这次我肯定不会让你失望。” 过了几天秦孝公又接见商鞅,这次商鞅又讲以礼治国的思想,主张以礼制为体,以仁政为用,达大同之最高境界。但秦孝公却认为:儒家其实就是要恢复到夏商周时的一千多个诸侯国去,而儒家所倡导的复井田、去赋税在战国的大争之世显然没有市场。景监又被训斥了一顿。
景监非常生气的又找到商鞅,这从还没等景监开口,商鞅便说,“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再帮我引荐一次,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次,如果你们大王不喜欢,我立马走人”。
没有办法,景监第三次引荐。这次商鞅讲依法治国的霸王之道,商鞅分析了当时战国三大强国魏国、齐国、楚国变法的成功与弊端,最后引出了自己写的《治秦九论》。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觉得困倦。景监这次总算送了一口气。 商鞅出来后,景监就很奇怪,忍不住问商鞅这是怎么回事。商鞅说:“我向孝公游说:‘帝王之道可使秦国的发展,能与夏商周盛世媲美。’哪知他并不欣赏。而且帝王之道实施起来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贤能的国君都要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有所表现,名扬天下。怎么能等待几百年才能成就帝王之业呢?’所以,我向国君阐述霸道之术,他听后很是高兴。但这样却难以与殷周时的德治相比拟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是战国时代决定的,战国时代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唯利是图”,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才是社会的主旋律,霸道才能兼并天下,才能富国强兵。帝道和王道虽然好,但当实现起来,估计也得几十上百年,战国时代的国君等得了吗?秦孝公等得了吗?等不了。所以帝道和王道显然不合时宜,战国时代要的是立竿见影,要的是迅速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秦国变法舌战图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改革派旧贵族百 姓立木为信商鞅秦孝公合作探究 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1、废除井田制,允
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功者
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加强中
央集权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经济发展国富建立封建土
地所有制。使秦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确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内容作用1、你能说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吗?1、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改革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B3、下列属于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④建立县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A课堂小结: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出现变法运动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形成政治改革确立新的社会制度商鞅变法以及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主要)根本原因.动脑筋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意思是: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实行严刑法治,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恶名。 请大家议一议,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是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启示:1、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2、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
2、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3、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取信于民
5、个人才干思考与探究1、你怎样评价商鞅这个人?
2、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
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兴修水利—“三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一变”变法运动——“二变”齐楚秦燕赵魏韩 都江堰1、都江堰是哪国修筑?
2、谁负责修筑?
3、作用是什么?想一想1、战国时期秦国;
2、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了都江堰;
3、防洪、灌溉、水运等;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大工程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自动调控两江流量,自动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需要,又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创举和一大奇观。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都江堰由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的,这个工程采取_______的方法,把岷江分为____、____,内江供____,外江供____。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中流作堰内江外江灌溉防洪分别说一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有什么作用? 开创之功:李 冰
维护之功:诸葛亮小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春 秋 战 国铁制工具和牛耕 末期出现 进一步推广考考你成语连线题一鸣惊人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楚庄王
赵括
孙膑1、顺藤摸瓜
藤:①春秋霸主 ②任用管仲为相 ③召集诸侯会盟
瓜: A秦穆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部的是
A秦 B燕
C楚 D齐
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桂陵之战 B城濮大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练一练AAB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晋国
5、下列各项中,搭配不当的是
A孙膑——围魏救赵 B赵括——纸上谈兵
C重耳——退避三舍 D晋文公——尊王攘夷
6、齐桓公任用谁改革内政和军制
A伊尹 B管仲
C姜尚 D伍子胥DDB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两个阶段。
2、战国七雄的形成源于哪两个事件。
3、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
4、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有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的胜利,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理解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