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大气的受热过程日照市五莲中学 课前学习要求:请同学们依据学案做“ 课前自主学习 ”。 秋冬季节,河北张家口地区用点燃柴草等方式来防止霜冻。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运用大气保温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能量最强的部分波长越短,反之越长,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知识储备长波短波宇 宙 空 间CO2、H2O
吸收红外线O3吸收
紫外线太
阳
辐
射反射散射问题探究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4100471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思考:白天,阴雨天与晴天相比,气温高还是低?为什么?“白天,阴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 宇 宙 空 间CO2、H2O
吸收红外线O3吸收
紫外线太
阳
辐
射反射散射地
面
辐
射大
气
吸
收120114619近地面大气最直接的热源是什么?CO2、H2O
吸收地面辐射你能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吗?宇 宙 空 间CO2、H2O
吸收红外线O3吸收
紫外线太
阳
辐
射反射散射大
气
辐
射大气
逆辐
射地
面
辐
射大
气
吸
收60106问题探究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14120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哪种辐射?思考:晚上,阴雨天和晴天相比,气温高还是低,为什么? 晚上,阴天时大气中水汽较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阴天,白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
晚上大气中水汽较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所以阴天气温日较差小。思考:阴天时气温日较差有何特点?地面绘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一波三折”讨论交流:玻璃温室保温作用的原理是什么?问题探究三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友情提示:
玻璃的特性是短波辐射能穿过玻璃,而长波辐射很难穿过玻璃 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或薄膜)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但温室内的长波辐射不能穿过玻璃(或 薄膜),同时玻璃也阻碍了室内外的大气的交换,使大部分热量保留在室内。薄膜与玻璃温室有相同的保温原理 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问题探究四 :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2.小组讨论:冬季预防霜冻的措施有哪些?问题探究四 :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利用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烟幕能防霜冻?这种方法有什么缺点? 人造烟幕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可以防御霜冻。问题探究四 :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煜【(yun)燃烧不旺的火堆冒出的浓烟】,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感悟古人智慧3.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吸收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强。问题探究四 :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4.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青藏高原冰雪反射率高,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温低,地面辐射少;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问题探究四 :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水汽多少-----阴天和晴天
(如:冬季晴天多霜冻)
2.二氧化碳的含量-----人为增加或者减少 (如:人造烟幕)
3.空气密度-----地势高低,大气稀薄程度(如:青藏高原气温低)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小结 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大气层,会是什么样子呢?(小组讨论)没有大气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t) :为-18 ℃ ,而现在的温度为15 ℃ 。2. 昼夜温差增大,123℃(白天), -233℃(夜晚),大部分生物无法生存。 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大气层,会是什么样子呢?(讨论)3.没有了臭氧层,紫外线会大量辐射到地面,导致生物病变死亡。4.没有空气,植物会死亡,动物也会死亡。5.没有大气层散射,白天天空将不会呈现蓝色的了,而是黑色。 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大气层,会是什么样子呢?(讨论)6. 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太空陨石会毫无阻拦地频繁撞击地面,地球将会像月球一样坑坑洼洼。7. 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变的寂静、荒凉,毫无生机。【例1】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1~2题。
1.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用薄膜包裹着的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8℃ B.10℃ C.12℃ D.20℃C282.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即时练习】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右图,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弱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4.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C祝老师同学们天天好心情2016-2017学年安徽六安新安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读大陆、海洋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大陆可能是( ?)
A.南美大陆、非洲大陆 ?????????B.南美大陆、北美大陆
C.南极洲大陆、非洲大陆 ???????D.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2.图中四个地区所在沿海海域的海水温度分布不正确的是( ?)
A.a>c ?????????B.d>c
C.a>b ?????????D.b>d
3.字母附近地区可能为荒漠的是( ?)
A.d ??B.b
C.c ??D.a
?
下图为北极航道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由中国走传统航道到鹿特丹要依次经过( ?)
A.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
B.东南亚沿岸—西亚沿岸—南亚沿岸
C.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D.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5.北极航道是( ?)
A.北非联系亚洲、大洋洲的捷径
B.太平洋联系大西洋、印度洋的捷径
C.亚洲东部联系欧洲西部的捷径
D.大洋洲联系南美洲、北美洲的捷径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7.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
B.乙的比例尺最小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
D.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8.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图中A、C两点都位于南半球 ???????
B.A、B、C、D四点中有三点位于东半球
C.D点位于A点的东南方向 ???????????
D.C点位于D点的正西方向
9.设A、B两地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L1和L2,则????( ?)
A.L1和L2相等????????????????B.L1约为L2的一半
C.L2约为Ll的1.5倍 ?????????D.L1约为L2的2倍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图示区域 ??????????????( ?)
A.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B.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C.大多数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D.以北有高大山脉削弱冬季南下气流
11.戈达瓦里河河口与高韦里河河口的直线距离约为 ??????( ?)
A.700千米 ?????B.70千米
C.1 000千米 ?????D.100千米
高中必修I导学案
课型
编写
使用时间
新授课
12月13日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保温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课前自主学习】
在下图中标注三种辐射的名称
二.学习过程
【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吸收:具体表现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云层反射作用,导致白天气温较低。
散射:蓝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天太空是蔚蓝色。
无论是吸收、反射还是散射,都使得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减少了(削弱作用),因而使得地表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问题探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结合右两图,明确四种辐射
(1)太阳短波辐射 (2)地面长波辐射
(3)大气辐射 (4)大气逆辐射
[思考]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同样的太阳辐射,因地球表面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增温也有差异,陆地、裸地等增温快,降温快;海洋、林地、草地增温慢,降温慢。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温度升高,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太阳暖大地
(2)地面长波辐射被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使大气增温,产生大气长波辐射。
--------大地暖大气
(3)其中。大气辐射一部分到外部,一部分返回地面,把返回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让大部分的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又回到了地面。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的关键-------大气返大地
【我来绘图】
【问题探究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理解玻璃温室和地膜的保温应用原理:
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或薄膜)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但温室内的长波辐射不能穿过玻璃(或薄膜),同时玻璃也阻碍了室内外的大气的交换,使大部分热量保留在室内。
【问题探究4】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问题: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冬季预防霜冻的措施有哪些?(学生讨论)
“利用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烟幕能防霜冻?这种方法有什么缺点?”
3.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4.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知识拓展】
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大气层,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讨论)
三.课堂巩固
【例1】“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1~2题。
1.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用薄膜包裹着的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8℃ B.10℃
C.12℃ D.20℃
2.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即时练习】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右图,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弱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4.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课堂练习】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大棚产野菜已成为时下某些城郊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3~4题。
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野菜质量要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菜,原因是大棚中 ( )。
A.日温差较小 B.热量不足 C.光照太强 D.年温差较大
4.大棚野菜改善了野菜生长的 (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地形条件 D.土壤条件
5.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6.下图中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7.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A.大气的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9.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 小 ② 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0~11题。
10.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④—②
C.②—③—④ D.①—④—②
11.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过程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堂练习】1.D 2.A 3.A 4.B 5.D 6.C 7.C 8.D 9.B 10.D 11. B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日照市五莲中学
2016-12-02
高中必修I教案
课型
编写
使用时间
新授课
12月13日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保温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2.能力目标
运用图表说明相关现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点、难点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限时1分钟)
在下图中标注大气逆辐射概念的箭头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我叫陈本忠,我来自海滨城市日照,今天来到美丽的桓台,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希望这节课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收获。”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看你能从视频中获取那些地理知识。
播放视频
师:“他们为什么用燃烧柴草的方式来预防霜冻呢?这其中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指出学习重点。
师:“这是本课的两个重点。”
【课堂探究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吸收、反射和散射
吸收:具体表现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云层反射作用,导致白天气温较低。
散射:蓝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天太空是蔚蓝色。
师:无论是吸收、反射还是散射,都使得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减少了(削弱作用),因而使得地表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师:“请思考:白天,阴雨天与晴天相比,气温高还是低?为什么?”
生:“阴天,白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
【问题探究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结合右两图,明确四种辐射
(1)太阳短波辐射(2)地面长波辐射
(3)大气辐射(4)大气逆辐射
[思考]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同样的太阳辐射,因地球表面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增温也有差异,陆地、裸地等增温快,降温快;海洋、林地、草地增温慢,降温慢。
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地面也向外辐射能量,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所以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师:“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也向外辐射能量,一部分辐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返回地面,我们把返回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又返给地面。所以大气逆辐射是一种感恩的大气,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大气。大气就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师:请思考:“晚上,阴雨天和晴天相比, 气温高还是低,为什么?”
生:“晚上阴天时大气中水汽较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承转)以上两个
师:“阴天时气温日较差有何特点?”
生:阴天,白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
晚上大气中水汽较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所以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我来绘图】-----------找两个同学到黑板前板书,同学点评
【问题探究三】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师:“你能说出玻璃温室保温作用的原理?”
师:“这里老师先介绍以下玻璃和薄膜的一个特点,就是太阳短波辐射能穿透玻璃和薄膜,而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过玻璃和薄膜。”
“现在谁说一下,玻璃温室保温作用的原理?”
生:“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或薄膜)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但温室内的长波辐射不能穿过玻璃(或薄膜),同时玻璃也阻碍了室内外的大气的交换,使大部分热量保留在室内。”
出示图片:农业地膜也是一样的原理。
【问题探究四】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问题: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生:“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冬季预防霜冻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讨论
师:“利用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烟幕能防霜冻?这种方法有什么缺点?”
生:“人造烟幕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所以可以防御霜冻。”
3.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生:“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吸收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强。”
4.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生:“青藏高原冰雪反射率高,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温低,地面辐射少;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大气层,会是什么样子呢?(讨论)
如果地球没有大气,没有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切都变得很简单了,大家看这个示意图:太阳辐射100,地面吸收100,地面辐射100。
1.昼夜温差增大,表面温度(t):123℃(白天), -233℃(夜晚),大部分生物无法生存。
2.没有了臭氧层,紫外线会大量辐射到地面,导致生物病变死亡。
3.没有空气,植物会死亡,动物也会死亡。
4.没有大气层散射,白天天空将不会呈现蓝色的了,而是黑色。
5.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太空陨石会毫无阻拦地频繁撞击地面,地球将会像月球一样坑坑洼洼。
6.如果没有大气,地球将变的寂静、荒凉,毫无生机。
【课堂小结】
对照课件,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四.课堂巩固
【例1】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1~2题。
1.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8℃ B.10℃ C.12℃ D.20℃
2.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即时练习】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右图,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弱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4.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课堂练习】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大棚产野菜已成为时下某些城郊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3~4题。
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野菜质量要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菜,原因是大棚中 ( )。
A.日温差较小 B.热量不足 C.光照太强 D.年温差较大
4.大棚野菜改善了野菜生长的 (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地形条件 D.土壤条件
5.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6.下图中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7.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A.大气的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9.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 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0~11题。
10.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④—②
C.②—③—④ D.①—④—②
11.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过程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堂练习】1.D 2.A 3.A 4.B 5.D 6.C 7.C 8.D 9.B 10. D 11. B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