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一 变法背景戊戌变法二 变法经过三 积极作用四 败因启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政治变革
政治:民族危机空前《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根本原因背 景经 过㈠宣传维新思想㈡爱国救亡运动㈢百日维新高潮借用着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拒和
迁都
变法变法救亡
君主立宪开始结束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要求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民资参政民资发展传播西学增强军事改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度,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时光隧道 如果你是1898年的康有为、梁启超,你会在变法中怎样维护自己利益? 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 1895年《公车上书》
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我自横刀向天笑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爱国:一次救亡图存运动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主: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启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积极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西学变革成为时尚潮流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教训历
史
意
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启蒙意义爱国意义进步意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成功倒幕派实力强大
武装倒幕成功逐渐改革,大力推行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启 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具有曲折性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之于急激,以自蹉跌之忧乎?——梁启超请你找一找资产阶级妥协的表现?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再见!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 李鸿章 伊藤博文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危机再起: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弯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广东。1842年 《南京条约》割占1860年 《北京条约》割占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广西、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建作为他的“势力范围”中国岌岌可危,变法呼之欲出……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认为物竞天择的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要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人民只要发愤图强,变法自新,中国仍可以得救,中国还是大有可为的。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中外纪闻
时务报
国闻报
强学会保国会变法浪潮激荡全国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