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5 21: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北方民歌<<敕勒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背景。
(2)归纳主要内容及作用。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1、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基础处理一:智者的选择讨论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2、北魏的建立及北方的 统一讨论2、《黄史·总叙》认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中国之不国也”,“国史之羞也”。还有人认为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会造成社会的落后。你对这些观点有何看法?基础处理一:智者的选择政治黑暗、负担沉重矛盾尖锐思考1: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廓定四表,混—戎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基础处理一:智者的选择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那改革又有哪些有利条件呢?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相对恢复和发展   前期统治者(拓跋珪、拓跋焘)已在一定程度上汉化,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期进行了前期改革;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奠定了基础;思维拓展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
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转向政府,成编户
齐民,增加税收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推行
租调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
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税收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实质: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吏治有所好转、减
轻人民负担、缓和
了社会矛盾俸禄国家筹集,
制定惩治贪污办法整顿
吏治作用内容措施目的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基础处理二:改革的内容1.迁都原因:
⑴政治:
⑵经济:
⑶军事:
⑷地理: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迁都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巩固统治。 2、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改革的深入(迁都洛阳)基础处理二:改革的内容革除易俗(汉化)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采纳汉族的
典章制度
以洛阳为原籍改籍贯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通婚姻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讲汉话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
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
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易服装移


俗措施内容作用基础处理二:改革的内容思维拓展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改革前北方的经济状况;1)经济状况;
2)原因;“中原萧条,千里无烟” 近百年战乱的影响。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农业生产的发展;2、改革后北方的经济状况; 1)经济状况;
2)原因;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 ①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
②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推广;二、繁盛的洛阳;1、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 思考1: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试回顾他曾经作过哪几个王朝的都城? 思考2: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二、繁盛的洛阳;2、繁盛的表现; 1)城市规模;
2)城市经济;市场众多;商品繁多;地位突出;“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三、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1、进程;
2、表现;
3、影响;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重点优化】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延伸: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例题: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 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思考:学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节,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2)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注意:民族融合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1、三国至南北朝
2、五代十国
3、元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历史与现实今天我们应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作业: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那些?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B、革除旧俗
  C、租调制  D、整顿吏治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DB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