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本土音乐文化,初步了解长鼓、《瑶族舞曲》的创作背 景等相关的知识。
过程和方法: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的音色、力度、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感受,培养学生对乐曲情绪的理解能力。将乐曲的第一部分进行声势练习。
2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乐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记忆乐曲的旋律,引领学生作出对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
教学难点:掌握瑶族舞曲的节奏及音乐风格特点。分析作品内部的主题变化发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
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活动2【讲授】学习新知
1、好看的风光,好听的乐曲,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非常有特点,被喻为“有音无影”。也就是根据动听的音乐联想出舞蹈的场景。那么如此美妙动听的旋律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设计意图、依据: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以情激趣,丰富了对音乐的理解。)
活动3【活动】学习新知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
(1)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展示主题A和主题B的谱例)
(2)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展示谱例)
(3)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展示谱例)
(4)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活动4【练习】拓展探究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教师用竹笛演奏主题A,学生做声势,就行互动练习。
(5)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活动5【讲授】小结
4、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学习到了有关瑶族音乐及瑶族的文化知识,在音乐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活动6【测试】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
1、《瑶族舞曲》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乐曲?创作于哪一年?曲作者是谁?
2、说出三个以上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
3、《瑶族舞曲》的曲式结构?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4、请你听听现在播放的乐曲是《瑶族舞曲》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怎样的情绪?
课件18张PPT。漂亮的瑶族服饰 好看的风光,好听的乐曲,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非常有特点,被喻为“有音无影”。也就是根据动听的音乐联想出舞蹈的场景。那么如此美妙动听的旋律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瑶族舞曲》是作曲家刘铁山、茅沅、根据民间歌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写成的管弦乐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并采风。后来,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这首合唱曲便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改编为管弦乐曲。1956年,正式演出。创作背景
主题A: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 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乐曲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主题A: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 们翩
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第
一
部
分
主题B:乐曲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第
二部
分
第
三部
分
引子声势练习图示说明:●跺脚 △ 捻指 × 拍手 摇手。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达标检测1、《瑶族舞曲》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乐曲?创作于哪一年?曲作者是谁?
2、说出三个以上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
3、《瑶族舞曲》的曲式结构?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4、请你听听现在播放的乐曲是《瑶族舞曲》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怎样的情绪?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