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3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3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5 19:2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3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1)初步掌握社会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2)学习作者在调查报告中运用客观数据材料来分析说明的方法和叙议结合的写法。
2.结合调查报告所反映出的问题,认真反思自己周围同学的消费观念,并以此展开相关讨论,深化认识。
3.(1)感知社会道德的嬗变和道德素质的现状;(2)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
沈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其论文《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凝聚力建构》于1993年获“世界青年社会学家论文竞赛”优胜奖。主持并参与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研究”等13项重点研究课题,获社科院所、省部级以上优秀学术成果奖8项。
2.写作背景
本次调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问卷调查时间为2002年6月10日至7月24日。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云南、陕西等地选取了12所大学、21所中学发放问卷3 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 710份。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词语积累
(1)认同度:对某一问题认识相同的比率。
(2)弘扬:发扬光大。
(3)节俭力行:生活俭朴,又肯努力躬行。
(4)不丰不俭:不奢不俭,多少合宜。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4.词义辨析
(1)给予 给以
辨析两者都有“给”的意思。“给予”,所带宾语可以涉及所给的事物,也可以涉及接受的人。“给以”,所带宾语只涉及所给的事物,不涉及接受的人。
判断正误:
①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对过分强调享乐或“及时享乐”的观点给予认同,但还是可以看到他们中重视享受的倾向正在增强。( √ )
②真正善待农民工,就要给以制度关怀,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制度的尊严,为此就需要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他们的尊严。(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富裕 富余
辨析两者都有“多”的意思。两者侧重点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富裕”重在强调宽裕、充足,“富余”重在强调有剩余。“富裕”多就经济状况而言,用于指个人的生活水平。“富余”既可指钱,也可指物,还可指人。
判断正误:
①作为一种具有道德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勤俭节约并不受人们生活富余程度的直接影响而随即发生改变。( × )
②广州市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使农民收入提高,还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成能够发家致富、自食其力的城里人。(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精心 经心
辨析两者都与“心”有关,都指某种心理状态。“精心”,着重指用心用力,常作状语、定语,一般不作谓语,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经心”,指留心、当心、在意,常作谓语,一般不作状语和定语。
判断正误:
①他这个人大大咧咧,干什么事都似乎不大经心。 ( √ )
②有经验的作者,报道时都会精心设计标题,选择最恰当的词句,展示新闻“亮点”。(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课文的题目?
提示:明确体裁是调查报告,调查的对象是青少年,是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目前的形势是向小康生活迈进。
2.目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是什么?
提示:兼顾实惠和高标准。
3.在新形势下,如何理解勤俭节约?
提示:勤俭节约是一种精神,它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落伍。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有何发展趋势?
提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享受意识不断增强,同时,青少年的经济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要根据主体部分材料的结构顺序来撰写,常见的前言有哪几种?本文属于哪一种?
提示:①提要式。提要式就是把调查对象最主要的情况以及调查的主要结果进行概括后写在开头,使读者一入篇就对它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②交代式。在开头简单地交代调查的目的、方法、时间、范围、背景等,使读者在入篇时就对调查的过程和基本情况有所了解。③问题式。在开头提出问题,引起读者对调查课题的关注,促使读者思考。这样的开头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摆出来。
本文属于第一种。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这篇调查报告在处理数据信息时采用了什么分析方法?
提示:调查完毕,要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①定量分析。“青少年消费兼顾实惠和高标准”是根据数据56.2%得出的结论。“勤俭节约尚未过时”是根据88.2%的青少年表示肯定勤俭节约而得出的结论。
②定性分析。在“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这一部分中,作者指出:“持中性态度的人占到一定比例,说明在一些青少年心中对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两可倾向。”
③因果分析。在结论部分,“就当前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而言,讲求实际、追求实惠是主要趋势”的结论是根据后面的“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于他们自身基本上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诸如勤俭节约这一类曾经被长期弘扬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得出的。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
文中提到“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你如何看待此问题?
见解一这种观念可以理解。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财富在不断积累,生活也该相应地不断改善。不必一味地固守“勤俭节约”的美德,谨防出现“守着金山要饭吃”的笑话。
见解二从道德培养的角度看,青少年不能一味地贪图享受,还应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传承艰苦创业的传统,以更好地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舞台。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用小标题,揭示问题醒目。
作者把调查的情况分析归类,用小标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醒目,引人注意。
2.先写调查结论,后进行情况分析,扣人心弦。
一般的调查报告,先在正文之前简洁地介绍有关的调查情况,然后分析情况得出调查结论,最后提出建议。而本文首先写出调查结论,然后进行情况分析,这样,所反映的问题,开门见山,扣人心弦。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
写作调查报告,对事实进行分析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常常要用到事实分析的方法,要从纷纭复杂的事实中提取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用事实说服人。试写一篇短文,要求摆事实,然后进行分析,从中提取观点。500字左右。
创意激活 事实部分要求言简意赅,能够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不必进行过分的描写、渲染;所选事实要与中心密切相关;要准确把握事件的实质,提取观点要准确。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
中学生人生价值观概要
(一)在对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注程度上,被调查学生中,95%的人把触犯本人利益、侮辱本人人格看作是第一不能容忍的事。这说明当代中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相比之下,“贪污受贿、败坏党风”这样严重损害社会利益的事,受到的关注程度就远远不如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同是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凭着权大势大欺压弱小”则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反感,这一项成为中学生关注的第二大热点。可见,大多数中学生是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确定好恶的。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二)在对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上,调查显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利他利己的公理被43.26%的中学生接受;“人心叵测,不可不防”的信奉者排第二位,占35.74%;而专注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中学生仅占17.14%;愿意无私奉献的中学生仅为5.66%。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对道德观的选择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认为“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高中生竟达50%,他们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怀疑,缺乏信赖感与安全感。中学生涉世未深,但社会影响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及时行乐、不虚此生”的享乐观,“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恬淡人生观,占被调查学生的16.4%,却严重缺乏“拼搏奋进、造福社会”的生活态度。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三)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选择“事业型”的学生占总数的44.57%,其中高一、高二的学生比高三的学生有着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实惠型”的学生数从高一到高三直线上升,高达27.09%。从某些角度来看,商品经济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功利主义,过分讲究实惠,追求物质享受,淡化奉献意识。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有关人生价值观的名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
这些名言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义与利、贫与富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
让核心价值在全民行动中彰显
《人民日报》评论员
再广泛的社会行动,如果缺少价值观层面的认知认同,也难以持之以恒;再鲜明的行为导向,如果缺少发自内心的自觉自律,也会变得遥不可及。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立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使节俭节约理念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党的十八大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势正在形成。但也要看到,浪费现象远未根绝,奢靡之风依然存在,甚至一些人在浪费之余仍然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这些情况都说明,勤俭节约首先是一个价值观问题,铺张浪费之所以禁而难绝,关键就在于思想上的扣子还没有解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走过筚路蓝缕的革命岁月,告别白手起家的建设年代,我们不用再过毁家纾难的苦日子、红米饭南瓜汤的穷日子,适当追求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但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更何况我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人均GDP仍然靠后、人均资源占有量先天不足,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试想,如果人人躬行节俭,13亿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节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和浪费的态度,折射出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节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铺张浪费,更能获得“俭以养德”的精神富足;在社会活动中,每个人的身体力行,更能涵养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在国家发展中,倡导节俭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尤为重要。一言以蔽之,开展全民节约行动的过程,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心的过程;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会让节约行动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古人讲“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动员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亿万人民必定能在共同的价值认同中,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 (摘自《人民日报》)
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