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4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4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3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5 19: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4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通讯的写法;(2)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尝试写作复杂的记叙文。
2.(1)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详略得当的写法;(2)学习以白描塑造人物的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
3.学习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
陈锡添(1941— ),《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广东新会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报告文学《历尽坎坷志未磨》《梦里依稀丹青墨》,文学评论《假如是毒草》《冷处理漫笔》,报告文学集《风采集》,人物传记《他的一生在燃烧——记饶彰风》。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东新闻奖特别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深圳新闻奖特别奖等。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写作背景
1992年1月19日到23日,陈锡添以资深记者的身份,跟随到深圳视察的邓小平同志。在整整五天时间里,陈锡添近距离观察小平同志在深圳的一言一行,亲耳聆听了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一系列重要谈话。每天活动结束后,他都要找陪同小平同志的市领导核实情况,然后连夜做出详尽的大事记。之后写成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3月26日,此文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词语积累
(1)荟萃:(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汇集;聚集。
(2)炯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3)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4)载歌载舞:又唱歌,又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5)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6)舟车劳顿:形容旅途疲劳困顿。舟车,船与车,泛指一切水陆交通工具。
(7)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4.词义辨析
(1)题词 提词
辨析两者的共同语素是“词”,读音相同。“题词”,①指写一段表示纪念或勉励的话,动词,如“题词留念”;②表示纪念或勉励的话,名词,如“他写了一段题词”。“提词”,戏剧演出时给演员提示台词。
判断正误:
①孟厅长欣然提笔,为齐鲁拍客团枣庄站题词“关注民生”。( √ )
②奥巴马演说的秘密武器是台词提词器。(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鳞次栉比 密密麻麻
辨析两者都形容密集。“鳞次栉比”指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多用于较小的事物,使用范围较宽。
判断正误:
①在53层的旋转餐厅,小平同志俯瞰深圳市容。他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十分高兴。( √ )
②广州最大的“蚁族”聚居地赤沙社区的一条窄小的巷子里,租房广告贴得密密麻麻。代业主收租的中介公司在出租屋楼下遍地开花。(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3)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辨析两者都指人健谈,说话多。“侃侃而谈”着重形容说话的态度从容不迫;“夸夸其谈”着重评论说话的内容浮夸不实。“侃侃而谈”用作褒义;“夸夸其谈”用作贬义。
判断正误:
①小平同志侃侃而谈。他还谈到中国要保持稳定;干部和党员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要注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等重大问题。( √ )
②专家指出,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我们从来不缺少夸夸其谈者,缺少的是真正的践行者。(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课文的标题有何特点?
提示:“题好文一半”“万事开头难”。写标题应力求鲜明、概括、正确、生动。通讯的标题有不少是用主副两行标题的,这样信息量大,使标题具备了“内容提要”的功能。一般来说,主标题要才思飘逸、妙笔生花,宜以虚为主,副标题则宜实。本文的标题“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就用了比兴手法,将通讯内容、社会背景很巧妙地透露出来了。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按照课文的自然分层,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概述每部分的要点。
提示:导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一部分:写小平同志来到深圳观看市容,并介绍有关新闻背景。
第二部分:写第二天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的活动及讲话。
第三部分:写第三天小平同志游览民俗村和锦绣中华。
第四部分:写第四天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作重要谈话。
第五部分:写第五天小平同志离开蛇口港,离途中与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细读课文,筛选出小平同志着重谈论的问题。
提示:第一部分:①信心更足;②特区姓“社”不姓“资”;③两个文明建设都要上。
第二部分:①肯定了深圳的成绩;②肯定了党的基本路线;③要坚持两手抓;④中国要保持稳定;⑤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第三部分:①共同富裕的问题;②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③保持生产力快速发展,精神文明也要搞上去;④经济建设应尽可能搞快点,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第四部分:①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③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看。
第五部分:①大胆地干,每年要总结经验;②不要怕犯错误,发现问题及时改正;③要搞快一点。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4.这篇通讯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的许多重要谈话,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小平同志哪些性格?
提示:乐观开朗,自信、坚韧,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在通讯报道中是如何选择与安排材料的?
提示: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特区参观游览不同地点的先后顺序为线索来选择与安排材料。本文的选材有以下特征:课文所选的题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小平同志对于姓“资”姓“社”的看法,对于如何发展经济使国家、民族富强起来的展望与规划,就属于这一类。其次,课文所选的题材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特色,比如他在华侨城的诸细节……凡此种种使得课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再次,题材大都以经济活动为主。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他的一贯原则和立场,本文的选材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如何认识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
提示:本文以时间为序,追踪记录了小平同志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特区考察的情况以及重要谈话。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了当时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澄清了特区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鼓励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加快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重要论述不但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什么太难的,只要“敢闯”“敢干”就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我的见解: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搞改革开放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因为没有一股“闯”劲、“冒”劲,就不能走出一条好的改革开放的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在改革中,我们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管它姓“资”还是姓“社”,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细节描写,生动鲜明。
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重大事件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运用了多种细节描写来刻画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形象。
本文最突出的细节描写是生动的语言描写。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本文中如“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心系改革开放大事,急于了解深圳改革变化的情况,不辞辛劳的形象。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精心选材,合理布局。
作者对材料了解透彻,在邓小平同志5天的深圳视察中,准确选取一个切入点,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材料全部按时间顺序如实写来,详略处理得当,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用平实的语言,把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求真务实的形象与可敬慈爱、和蔼可亲的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写得自然真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
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我们也曾为他人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份温馨的鼓励或劝告而感动不已。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选择一个或几个细节,写一段500字左右的表现人物的文字。
创意激活 细节描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与技巧,也是另一种包蕴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著名作家李准曾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运用细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其次,细节描写不在多而在精,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细小动作。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
汽车的马达就要发动了,我最后一次把目光投向山包后面的小土屋,心中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忽然,我看到山包后面跑出一个人来,渐渐地越来越近了,我认出了那正是我的父亲。我急忙探出头去大声呼喊“爸……爸……”父亲听到我的声音后奋力地挥动着手臂。渐渐地,父亲离我越来越近了,以至于我可以清晰地听到父亲气喘吁吁的声音,看清父亲头顶上冒着的热气和手里攥着的一把零钞。哦,我明白了,原来父亲给我送钱来了!我赶忙伸出手臂去接那把钱,可一阵风突然吹来,一张5角的零钞被风吹走了。父亲转身去追,可那风偏偏戏弄父亲,父亲弯着腰一连几次都扑了空,引来身旁人的一阵阵哄笑,我心里难受极了,心里暗暗地想父亲别追了,别追了。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又过了一会儿,父亲好不容易抓到了那张5角的零钞,我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可这时我的心又霎时间提到了嗓子眼,父亲正在追赶加速的汽车,我赶忙探出头去呼喊“爸,爸,别追了,别追了”,可父亲依然执着地迈着脚步。父亲一边跑,一边挥动着手臂,吃力的样子实在让我心痛不已。
父亲离我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看到了父亲手中紧紧攥着的5角零钞,我尽力伸出手臂去抓那5角钱,可父亲怕钱再次被风吹走,抓得很紧,只听“哧”的一声,钱被撕成了两截。这一刻我的心碎了,泪水夺眶而出,透过晶莹的泪花,我看到父亲呆呆地立在雪地里,高举着的半边钱在寒风中颤抖,整个人好似一尊雕塑。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反复出现在我脑海的依然是父亲那消失在沉沉夜幕中的背影,那呆立在雪地里的样子和那在寒风中颤抖着的半边钱……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邓小平的经典语录。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2)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3)无数事实说明,只有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这些经典语录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人才、珍爱、实事求是、专心、科学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歌词《春天的故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啊,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啊,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春天、开放、伟大、魄力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
三十年巨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一首歌曲引领我们回到了那个令人不能忘记的时代,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开始了腾飞。
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穿衣的认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衣服也只有灰蓝绿三色,根本就没有图案可言。可是仅仅几十年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身上的衣服五彩斑斓,人们追求时尚,追求新颖,早已看不到过去的样子,并且一套新衣服只穿几个月。中国人的穿衣观念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变化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食——一顿一碗米粥再加上一碟咸菜,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是不能承受的生活,不过那的确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只有在过年时节,人们才可以得到一次吃米饭的机会。在农村,人们对于水果蔬菜只停留在想象的地步,即使在城市,人们也只能见到苹果、梨等这些普通的水果。不过在今天,只要你想购买,几乎什么水果,都可以买到。仅仅几十年,人们的食品观念在不断变化着。
住——如今已找不到农村建造的土房,不过在当时,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是那时人们对于土屋的评价,如果谁家新盖一所砖瓦房就会立即引来全村人的羡慕。但如今,一排排高楼大厦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一座座西式楼房耸立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变化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行——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结婚时的彩礼是“三转一响”,其中就有自行车,如今自行车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不过在当时,“凤凰、永久、飞鸽”三大自行车品牌却是人们竞相追捧的对象。但在今天,汽车、高铁、飞机早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着。
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