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10 哈姆莱特(节选)(张26)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10 哈姆莱特(节选)(张2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5 19: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10 哈姆莱特(节选)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1)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2)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1)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2)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1)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2)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有着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2首叙事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另有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十二世纪末一部丹麦史,莎士比亚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奢侈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词语积累
(1)紊乱:杂乱;纷乱。
(2)鞭挞:鞭打。比喻抨击、谴责。
(3)意旨:意图(多指应该遵从的)。
(4)本事:本文指诗、词、戏剧等文学作品所指的故事原委。
(5)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神魂,精神,神志。
(6)郁郁寡欢:心里苦闷,不高兴。
(7)自食前言:不守信用,说了话不算数。
(8)身无长物: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极端贫困。
(9)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当机,抓住时机。
(10)涂脂抹粉: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对丑恶事物进行粉饰。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4.词义辨析
(1)窜改 篡改
辨析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窜改”是指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进行改动。中性词。“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贬义词。
判断正误:
①不管怎样,历史总是篡改不了的。( √ )
②浙江省规定在广告中不得使用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和窜改成语的谐音字。(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食言 失言
辨析二者都与“言”有关。“食言”是指不履行诺言、失信。“失言”是指无意中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是“说漏了嘴”。
判断正误:
①石家庄一中学承诺录取却食言,让考生落榜着慌。( √ )
②时下电视广播环境越来越严谨,但在综艺节目中仍出现失言和口误的现象。(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辨析二者都有“彼此相反”之意。“背道而驰”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南辕北辙”指人的行为和目的相反。
判断正误:
①把我们的谈话拉回本题,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 √ )
②花样翻新不等于创新,形式创新更不等于活动实效,要真正地做到创先进、争优秀,应该在活动的立足点、中心点和结合点上狠下功夫,避免南辕北辙。( √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梳理戏剧的情节结构。
提示:看戏前——哈姆莱特安排霍拉旭观察叔父;
戏中戏——哈姆莱特确定了叔父的罪行;
看戏后——哈姆莱特表示要采取行动。
2.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提示: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利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哈姆莱特复仇的警惕。
3.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目的是侦察国王的隐秘,以证实父亲鬼魂所说的话的真实性。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简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提示:(1)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思考,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怀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2)他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形象。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突然被母亲和叔父的伪善粉碎。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层的痛苦。他像一个哲学家一样思考着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内心异常痛苦。
(3)他是一个悲剧形象。他认为他不仅要为父报仇,还有扭转乾坤的重任。而面对强大的对手,他强调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却又深感力不从心,再加上性格过于内向审慎以及单枪匹马的处境,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他最后只能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作者通过哈姆莱特表达了什么思想?这部作品有何悲剧价值?
提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从他的言语和行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富有时代意义并且影响深远,还在于他同封建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因此,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的典型。作者通过他宣扬了人文主义理想,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了他与封建社会所进行的斗争,这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来说具有进步意义。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壮的悲剧,是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血淋淋的残杀、阴谋和死亡的悲剧。剧中死亡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但此作品的悲剧性并不在于死亡,而在于哈姆莱特这样美好的人物的毁灭和他原来那种美好理想的破灭。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于本剧的框架实在太好了,所以有许多人都沿用了此剧框架,如《喜马拉雅王子》《狮子王》《夜宴》等作品的创作。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之一,说说你对该剧悲剧冲突的理解。
我的见解: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最终酿成悲剧。哈姆莱特疾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全部。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令他走向灭亡。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许就不是忧郁王子,而是个快乐王子,与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可正因其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才导致了悲剧的产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形象化。
如演戏前哈姆莱特的一系列语言可以说是胡说八道,全是疯话,让人真的以为他是因爱情而疯的。再如在看戏过程中,国王一个劲儿地问:“这部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戏名叫什么?”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克劳迪斯内心的恐惧。
2.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砧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等,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很好地表现出了哈姆莱特的思想个性,使语言充满了诗意。
3.剧本塑造了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
莎翁笔下的人物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如哈姆莱特不仅具有双重性格,而且其性格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发展变化。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
个性化的语言是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具体体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写作是要综合考虑的,也就是说既要注意人物的身份特点,也要关注其年龄、性格、修养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说话者的语气、神态和内容也不会是相同的。为了突出“个性”,还要在语言的不同位置嵌入说话人的神情、动作、心理。同时,语言的简洁明了也是要力求做到的。
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记叙性文章,要求语言简洁明了,符合人物身份。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创意激活
写人记叙文中人物语言个性化写作要做到“四个符合”:
第一,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特点;
第二,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年龄特点;
第三,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第四,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个人修养。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咱们别在这里啰唆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世界读书日”的由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世界读书日”名正言顺。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读书、纪念、乐趣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名家眼中的哈姆莱特。
(1)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
(2)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阿尼克斯特
(3)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被毁灭了。每一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事。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他的内心仍旧不能恢复平静。
——歌德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 (4)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像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
——海涅
(5)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
——屠格涅夫
(6)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这些名言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英雄、镜子、缺点、角度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他悲剧命运的哀伤,对他“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对他……
四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由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独到的美……
不妨套用苏轼的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的,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与己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有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坚持你自己的感悟,因为你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
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只看见一个空洞,而乐观者却品味到了它的味美。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同是游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
是的,我的心执着于我见、我闻、我悟。
(高考满分作文《一千个哈姆莱特》节选)
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