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16 段太尉逸事状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1.(1)识记柳宗元及“状”的文体常识;(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2.(1)掌握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2)学习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3.培养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精神品质。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1.连线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著名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他同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著有《柳河东集》。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2.写作背景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千阳县)人。官至司农卿。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当时段秀实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击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行状”的一种变体。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段太尉的逸事。
提示:①勇服郭晞;②仁愧焦令谌;③节显治事堂。
2.课文三件逸事表现了段太尉怎样的性格特征?
提示:①表现了段太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之中的个性特征;②表现了段太尉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③表现了段太尉清正廉洁的为政之德。
3.列举文中的描写之处并说明它们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特征。
提示:“以状白府”——为民请命;“不忍人无寇暴死”——爱民如子; “能为公已乱”——足智多谋;“列卒取十七人”——英明果断;“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胸有成竹,勇者无惧;“杀一老卒,何甲也”——机智,先声夺人;“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痛陈要害,一语中的;“愿留宿门下”——以身试险。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开篇的紧张场面对刻画段太尉的形象有何作用?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场面?
提示:开篇的紧张场面对刻画段太尉的形象起到对比烘托的作用。作者先详细叙述了郭营士卒的肆志之状,将郭晞的放纵士卒为非作歹与段秀实的惩治邪恶、整饬军纪进行对比。
2.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反衬。通过对焦令谌骄横的刻画,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从而更好地表现段太尉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
3.试归纳总结本文的主旨。
提示:本文记叙了段太尉的一些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
你是怎样看待段太尉杀掉喝酒闹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的事情的?
见解一段太尉杀掉喝酒闹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大无畏的胆识,是一种正义行为,是封建社会制度下以暴制暴的治乱策略,是封建社会“人治”的表现。
见解二段太尉的这种行为固然深受百姓称赞,然而段太尉没有经过任何审讯程序就杀人,违背了社会的法治理念,同样是违法行为。
见解三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十七名士兵不可能都是凶手,因此,一律杀死,过于武断,段太尉会受到无辜士兵家人的控诉,同样将遭受法律的制裁。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柳宗元在本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如第一件事,郭晞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乱军“一营大噪,尽甲”,为了化解矛盾,消除动乱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前往军营,文章是这样描写其行为言语的:“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并且乘机开导官兵们:“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秀实勇闯军营,仅仅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要害,致使郭晞部下不得不服膺。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读到此,不能不为柳宗元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折服。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段秀实对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倒叙手法的运用。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手法。本文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段秀实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壮行为,而作者则通过这三件逸事的描写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而是“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
《段太尉逸事状》精心选材,事例典型。勇服郭晞、怒斥贪官、拒收贿赂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爱护百姓、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感人形象。试写一个片段,用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300字左右。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创意激活
文学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读者读了作品,通过想象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人物形象来。用语言文字怎样才能把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呢?学习运用事例刻画人物个性特点的写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写人用事例,让人物“站”起来。无论写谁,空洞抽象地介绍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不能给人留有任何印象的,而必须有选择地写他的所作所为,用他在具体事例中的种种表现,使他“站”起来,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二、事例要具体,重在“怎样做”。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还表现在他怎么做。”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也说:“‘怎样’这个问题,比之‘什么’这个问题更重要。”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三、事例要典型,情节须提炼。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可写的事情有时不止一两件。我们并不是要把什么事情都写出来,做个简单相加,而是应当选择最足以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做到“以一当十”。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
爸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爸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停到别的地方,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爸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爸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患难柳刘。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被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 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忍心让他再忍受这样的困顿,没法向他母亲交代,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网开一面,让他改去连州上任。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患难、真情、友谊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耿介正直、敢于为民请命、维护正义、为官清廉的仁人志士,唐代的段秀实就是其中之一。他外柔内刚、果敢勇毅,是一位封建时代的正直官吏。特别是他最后“殁身以卫社稷”的壮举,真是感天动地,令人赞叹:唐建中四年(783),朱泚据长安称帝,召段议谋,段乘机以象牙笏猛击朱泚额头,遂遇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刚与柔、生命、脊梁、正气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
那天,牢房里苦热难耐,天祥无法入睡,他翻身坐起,点起案上的油灯,信手抽出几篇诗稿吟哦。渐渐地,他忘记了酷热,忘记了弥漫在周围的恶气浊气,仿佛又回到了“夜夜梦伊吕”的少年时代,又成了青年及第、雄心万丈的状元郎,又在上书直谏、痛斥奸佞、倡言改革,又在洒血攘袂、出生入死、慷慨悲歌……这时,天空中出现了金鞭形的闪电,随后又传来了隐隐的雷声,天祥的心旌突然分外摇动起来。他一跃而起,摊开纸墨,提起笔,悬腕直书: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文天祥驻笔片刻,凝神思索。他想到了自幼熟读的前朝英烈:春秋的齐太史、晋董狐,战国的张良,汉代的苏武,三国的严颜、管宁、诸葛亮,晋代的嵇绍、祖逖,唐代的张巡、颜杲卿、段秀实,他觉得天地间的正气正是充塞、洋溢在这十二位先贤的身上,并由他们的行为而光照日月。历史千百次地昭示,千百次啊:一旦两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走碰头,就好比两股涌浪,在大洋上相激,又好比两颗基本粒子,在高能状态下相撞,谁又能精确估出它所蕴藏的能量!又一道闪电在空中划过,瞬间将土牢照得如同白昼,文天祥秉笔书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卞毓方《文天祥千秋祭》节选)
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