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1张PPT。饮 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饮 酒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 酒陶渊明朗读欣赏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 酒陶渊明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傍晚、近黄昏的时候。人类聚居的地方。【注释】 构筑居室。如此自得的样子结伴回家人生的真正意义研习第一层?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3、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在人境 思考讨论?无车马喧 (果)←心远地自偏(因)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思考讨论采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包 含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思考讨论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思考讨论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山间夕阳飞鸟归林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思考讨论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小 结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心远地自偏(因)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a、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b、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 * 他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 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只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于是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网上评论: 行路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债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名贵的菜肴。羞同“馐”(zūn)金酒杯。【注释】 (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直:同“值”(zhù)筷子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叉路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渡过大海行 路 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
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
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
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
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
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
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运用了细节描写, 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受阻姜太公溪边垂钓遇
周文王后一展宏图伊尹梦见自己乘船
在日月旁经过后被
商汤重用。典故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不是行路受阻让诗人感到苦闷茫然?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仍抱有希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好像有很气愤的意思。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 ,强调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 3、标点符号,前面是强烈的感叹,感叹行路之难,后面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4、短句的运用。 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佳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胸中郁积的苦闷二、一:设宴美酒结构分析朋友的深厚友情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四、“行路难”
感叹世路艰难。结构分析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主旨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主旨写作特色1——欢乐内心苦闷抑郁——昂扬、明朗——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
“济沧海”“行路难……”?“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诗人的感情欢乐苦闷希望失望奋发复杂的心理历程
情感的起伏变化宴停想实感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 3.用典——
??????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写作特色2考考你①李白《行路难》一诗中写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感到无路可走的两句是:
②借用典故表达自己虽然退隐,但终会得到重用的两句是:
③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两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 甫(712—770)诗 史 用 诗 歌 写 成 的 历 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解题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怒号(háo) 布衾(qīn)
大庇(bì) 夜阑(lán)
吟鞭(yín)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熟读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期盼广厦写景记事直抒胸臆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
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破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茅屋骤破,内心痛苦第二节赏析: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 群童抱茅 )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夜雨湿屋)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
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表现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是更深重的人祸”。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忧国忧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结构分析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现实风白天屋外事自己 理想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雨黑夜屋内人主 旨秋风破屋 (痛惜)
群童盗茅(痛心)
破屋漏雨(痛苦)现实风
雨白天
黑夜屋外
屋内事
人自己 理想广厦千万间天下
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济世情怀推己及人写景叙事直抒胸臆小结:全诗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杜甫忧国忧民
的诗歌名句国破山何在,
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学习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2、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送别诗的比较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岑参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又称新诗、自由诗)古体诗(古风、古诗)乐府
杂诗
二言
三言
四言
五言
骚体
……近体诗(今体诗)律诗
绝句朗读欣赏裘qiú衾qīn掣chè着zhuó瀚hàn阑lán羌qiāng字词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指西域的天气狐皮袍子锦缎做的被子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穿大沙漠纵横的样子这里指主帅的营帐营门chè牵引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这里形容雪花阴云阴暗无光用丝织成的帐幕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715——770),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塞,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主要内容: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用将此诗分成 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想一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风雪送客图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一想诗中的风雪有什么特点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副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文分析动态,似人之所为诗人之惊诗人之喜一层意: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室外之景,以雪为主室内之景,以寒为主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课文分析二层意:雪天的奇寒写:室内之景,以寒为主zhuó“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漠纵横交错凄惨暗淡三层意: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赏析:
“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矛盾咏雪—— 瀚海雪景图:冰天雪地景象(过渡)苦寒军旅生活(感觉)课文分析第一部分: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边地雪景(视觉)诗中的风雪有什么特点白雪:奇丽 苦寒送 别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辕门轮台天山2、送别地点的转换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课文分析摆酒宴拉翻卷只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层意:写送别宴会二、层意: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满含关切之情,雪满路,情亦满路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送别———风雪送客图:置酒饮别辕门送别轮台送别别后情思课文分析第二部分: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1、内容上写了哪两个方面?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依依惜别之情和豪迈气概、壮烈情怀白 雪 歌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诗意分析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中意境赏析: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下面诗句的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内地八月千树万树郁郁葱葱的景象还在作者的脑海萦绕,当他看到雪花满天,大地银妆素裹,天地间顿时变得洁白晶莹时,他忽然奇想横出,叠合成“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幻觉世界。在诗人眼中,雪花就像梨花一样洁白晶莹,鲜润明丽,其飞舞的姿态,亦如被春风摇曳的嫩枝长条飞动多姿。特别是“千树万树”四字,使这一奇丽的境界无限扩大,构成一幅皎洁明秀波澜壮阔的画面。赏析范例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瀚海雪景图: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
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这结尾两句,言已尽而
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
人在想些什么?是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
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是为朋友归京
而羡慕,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笔端饱含
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
又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赏析范例散八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练习巩固
1.这首诗作者????????????????,?????????代诗人,他和 并举,同为 诗派的代表诗人
2.请写出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
——————————————————
3.哪两句诗表现了雪天苦寒的生活情景?
———————————————————
4.哪两句诗又表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唐高适边塞练习巩固5.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许多真情实感,然
而诗人在送友人归京时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
6.诗人将雪中送别写得独具特色,从哪些诗句中能够看出?
————————————————————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比较阅读老舍《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段文字所写的雪景突出了哪一个字?(从文中找)
比较这两篇文章,看看所写的雪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济南的冬天》大雪小雪送别衬托妙突出合作探究试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不同点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送别地点:目的地:送别环境:送别心情: 诗歌风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送》诗李白送孟浩然;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送》诗黄鹤楼;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送》诗扬州;?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送》诗繁花似锦;
送别心情:《白》诗愁怅;《送》诗诗愉悦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送》诗潇洒飘逸;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那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己亥杂诗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朗读欣赏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注 释落红:落花,诗人自喻。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东指:指东方故里。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化作春泥培育护养出新的鲜花熟读诗歌,初解诗意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鸣鞭东指从此驶向天涯海角面对夕阳西下满怀无限离愁三种心境:
1、离别的忧伤;
2、回归的愉快;
3、积极的人生态度。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夕阳西沉、暮色苍茫。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这两句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品味赏析 现在人们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将青春无私奉献,晚年又为培养青年接班人耗尽心血。思考以下问题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愤然辞官,愁肠百结时光易逝,日薄西山隐喻当时国势渐颓挥鞭马上,面向故乡随兴赋诗,百感交集落红并不无情腐烂成泥养育春花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诗意分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小结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
家民族贡献力量。主题意义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落红”的形象,就成了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小结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比较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这五首诗,从体裁上可分为三类,即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它们语言风格上,前两种语言典雅、风格朴实,歌行体流畅婉转,回环曲折,绝句精练含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①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②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③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是:《茅》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白》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标志着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写 ,第二部分是写 ,在这两个部分之间起过渡和衔接作用的语句是
2、比较下列画线字的不同含义
悠然见南山(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多歧路,今安在( )
安得广厦千万( )
风雨不动安如山( )3、结合语境分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车马”指什么?雪景送别朋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看见出现哪里如何安定指官场繁琐的、功利性极强的应酬交往。练 习1、背诵五首诗歌。
2、完成基础训练。
3、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