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12345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通假字
(1)学而不思则罔 罔,一说通“惘”,迷惑
(2)于吾言无所不说 说,通“悦”,高兴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2.古今异义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一词多义
(1)殆
①思而不学则殆(形容词,危险)
②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形容词,懒惰)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副词,大概)
(2)类
①有教无类(名词,类别)
②举类迩而见义远(名词,事例、事物)
③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名词,条例)
④中绘殿阁,类兰若(动词,类似)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故
①由也兼人,故退之(连词,所以)
②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旧的)
④轩东故尝为厨(名词,旧时、从前)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动词,衰老)
⑥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特意)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4.词类活用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5.特殊句式
(1)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省略句)
(2)犹吾大夫崔子也(省略句)
(3)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
(4)起予者商也(判断句)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资质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赏析:在孔子看来,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不论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内容都不能完全一样。“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即便在今天对我们也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那就不再去教他了。
赏析: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举一反三。实质上这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用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光动脑子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赏析: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这就是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积累书本知识,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因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第3则选文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所问的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提示:子路和冉有所问的问题都是“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在这里,孔子将其中庸思想贯串于教育实践之中,他要求学生既不退缩,也不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情作了不同的回答。这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哪几则选文提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问题?孔子如何解释“学”与“思”的关系?
提示:第5、6、7则选文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主张在学生进行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另外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和学识。现在看来,这些思想都是非常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
3.第9则和第10则选文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在这两则对话中,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思考和联想的肯定。《诗经》中的这两句话,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谈话中,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到其思想的深处,对体现孔子注重引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的作用。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