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课件2.5 人和你(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课件2.5 人和你(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6 12: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12345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其横逆由是也 由,同“犹”,尚且、还
(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亡,同“无”,没有
(4)刑于寡妻 刑,通“型”,做楷模
(5)则盍反其本矣 反,通“返”,返回、回归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2.古今异义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古义:爱别人。今义:①丈夫或妻子;②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古义:推广到。今义:并列连词,用以连接并列的词或短语。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有时表示许可。古义:……之后,跟着(接着)……。今义:连词,上文表原因、方法等,下文表结果、目的等。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一词多义
(1)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的条件)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
③忠言逆耳利于行(动词,有利)
(2)御
①以御于家邦(动词,治)
②孰能御之(动词,抵挡)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固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用法,使……坚固)
②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形容词,坚固)
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
④固请,召有司案图(副词,坚决)
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副词,本来)
(4)于
①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介词,跟、和)
②舜为法于天下(介词,给)
③可传于后世(介词,到)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4.词类活用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5.特殊句式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2)城非不高也(判断句)
(3)其待我以横逆(状语后置)
(4)则君子必自反也(宾语前置)
(5)舜,人也(判断句)
(6)舜为法于天下(状语后置)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7)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攻守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不如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以及相关的兵军、粮食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以及相关的兵军、粮食等方面的优势,不如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赏析:孟子认为,天时的重要性比不上地利,地利的重要性比不上人的精诚团结。当然,这只是在三者相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并不是否认天时、地利的自然条件。
孟子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强调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在当今和平年代里,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21世纪人才非常重要的素质与能力。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
赏析: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去尊重别人,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本心的,非功利主义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有具有这种心态并付诸行动,那么人际间的矛盾纠葛才会越来越少,社会文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
赏析:这句话主张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孟子非常注重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他鼓励人们常常躬身自问,不断完善自我。如果每个人在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在对待所面对的人时,都能有这种思想意识,都能这样要求自己,那么,还有什么值得烦恼和苦闷的呢?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
赏析:孟子强调统治者要推恩施仁政,真正做到有一颗博爱之心,想别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把国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才能达到人和,这样才会“王之”。
抛开孟子宣扬的仁政,从个人的道德修养角度来看,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像对待自己的老人或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予了社会,也就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在第2则选文中,孟子认为“君子”如何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
提示:(1)当蛮横之徒以横暴不讲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依次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
(2)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蛮横之人仍然以横暴不讲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对孟子来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辱骂,他只是以此指那些道德尚没有发展起来的人),不会跟他们计较。
用这样的态度来要求自己,来面对世界,自然就能营造一种“人和”的社会关系了。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孟子在第4则选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有哪些?如何理解?
提示:(1)施政纲领有二:一是“制民之产”,即规定百姓的产业;二是“谨庠序之教”。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2)理解在孟子看来,除士之外,一般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也就无法讲求仁义,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由此可知,孟子在施政纲领方面既注重了教育,又注重了社会物质基础,这两方面是“人和”必不可少的条件。
3.本课选文共四则,第1则和后3则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提示:第1则主要阐明“人和”的重要性,其他3则则是从人际交往和治理民众的角度阐述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因此,可以说是“为什么”和“怎么做”的关系。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4.孟子的论辩说理有何技巧?试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提示:(1)层进论证。
如:第1则选文先推倒天时,“天时不如地利”,确立了地利的意义,进而推倒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的意义烘托出来。最终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层层深入,条理井然。
(2)对比论证。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孰轻孰重,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3)运用排比,增强气势,有一气呵成之感。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4)运用描写,使论据充分、具体,令人信服。
如:“……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洋洋洒洒,极力铺陈,最终使欲称霸天下的齐宣王侧身倾耳:“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
2.君子所以异于人3.爱人不亲 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