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我与地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我与地坛》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6 12:2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与地坛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2、分析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理解、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理解、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坑里面,它的主人很喜欢它,很想把它救起来,无奈坑太深,于是他就往坑里倒土,想把驴给安葬了。这个时候,同学们,如果你是驴,你会怎么做呢?21·cn·jy·com
……对了,踩着土上去是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就是一个把埋葬自己的土变成提升自己的台阶的成功案例。那么,他掉进了怎么样的一个坑?又是踩着什么土爬上来的呢?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的学习。www.21-cn-jy.com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三、讲析
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
1.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和“我”有何联系?(学生不难找出文中关键词“缘分”)讨论:我和地坛的缘分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地理上的“近”,“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设问:这样写会不会有罗嗦的感觉?(不,因为前者以我为中心,而后者以地坛为中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让学生带着这一疑问在后边的学习中自主找到答案:这与作者的人生履历有关——残废前狂妄,以自我为中心;残废后思考了关于生死,人生的问题,能正确地自我定位)
其次是心灵上的“近”,地坛的以前是浮夸的,炫耀的,而现在则突出了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而“我”最狂妄的时候残疾了双腿。此时的地坛是荒芜的,而“我”是“失魂落魄”的。两者同病相怜。

2、读4至5段,回答“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除了同病相怜之外,在人口密聚的、喧嚣的大都市,地坛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对于一个“失魂落魄”的、“找不到去路”的人来说无疑是其最需要的环境,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精神家园)。马克思说过“宁静是唯一能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
3、残废后的我是“失魂落魄”的,但作为与我同病相怜的地坛除了“荒芜”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特点呢?(不衰败)讨论:怎样理解地坛的“不衰败”,或者说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地坛的并不衰败?
主要是从地坛里的小生物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力来体现地坛的不衰败:蚂蚁和瓢虫都生活得自由自在,而蝉蜕则让人想起蝉破茧而出的喜悦,就连本没有生命的露水也用金光把自己展现得活力四溅。读到这些不能不让人想起《武林外传》中郭芙蓉的经典台词: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这样不好。2·1·c·n·j·y
4.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吗?
这些无疑都是心灵中的声音,只有当一个人静下心来才能听到露水坠地的声音,并且听来是震撼性的!而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要不要死”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21cnjy.com
所以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仅是表明了地坛不衰败的一面,同时也表明了作者“我”此时在这种不衰败之景的影响下,心态上发生的变化:由失魂落魄到关注生命,由浮躁到宁静。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变化,所以作者想通了“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生,是不可辩论的;而死则是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对彼岸的放置,就意味着对此岸的珍惜,既然已经不再急于求死,那么就要好好的活了,可是怎么活呢?(地坛里的六个譬如,给“我”了很多启示)讨论:怎么理解六个譬如带给“我”的关于“怎么活”的启示?
落日是慷慨的,它把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或者说正因坎坷,阳光才如此灿烂(联系物理知识,漫反射原理,眼睛之所以看得见物体,正是因为物体表面的凹凸不平,就像我们的人生,只有经历了挫折与坎坷才会多姿多彩)。www-2-1-cnjy-com
在最落寞的时候,雨燕便出来高歌,作者在此用的是“便”字,体现了一种主动性。用歌声去打破落寞,即便是苍凉也张显悲壮。
雪后的世界寂静而冷清,却偏偏有孩子的脚印,让人不得不去猜想他们是不是在这么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其实不管孩子们玩的是什么,总之他们是热闹的,或许他们中间有人被雪球打疼了,或许还有人中途被家长强行带走了,但打不掉、带不走的是他们的灵气和活力。
树永远是宠辱不惊的,何况是苍黑的古柏,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过: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忍受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雨后草木、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事件,回忆是上帝给人的最好的礼物,一个绝望的人永远只会把眼睛盯着前方,虽然他的前方没有出路(乐观)。21·世纪
教育网
本应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般伤感的落叶却“化作春泥更护花”般欣慰地歌舞或安卧(奉献)。而味道往往是对本应是客观存在的记忆的主观回味,作者为了保存这种记忆,因此要常常到那个园子里去。并由此将上课初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补充完整:我还因要保存某种记忆而去地坛。2-1-c-n-j-y
6.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记忆,使得作者“我”要常常去地坛呢?(借这个问题,引出结束语)
《我与地坛》一共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我与地坛,可以说,地坛是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中,作者有着很多记忆,比如在后五个部分中提到的歌唱者、长跑家、女工程师等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第二部分中关于母亲的记忆。请同学们在课后预习这一部分,想一想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写这段记忆的。21
cnjy
com


【板书设计】

地坛 我21教育网

荒芜之景(曾经辉煌)—— 同病相怜 ——
残废了双腿(最狂妄的年龄)
|
不衰败之景(生物的生命力)——达成共识 ——
弄明白(死,不必急于求成)
|
不能改变之景(六个譬如)——豁达、乐观——想怎么活(活多久,就要想多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