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课
题
项脊轩志
课
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
时
两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
了解作者归有光,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2、
背诵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能力点
1、
学习本文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2、
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教育点
1、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2、学习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重难点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2、深入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当家人相聚的热闹、欢乐悄然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熟悉的声音,只剩下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你孤独的心灵,你的眼在流泪,你的心在滴血。到哪里去找寻往昔的点点滴滴?寂寞凄凉里,著名的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忆及家中诸多往事,然而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于是,他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的饮食起居上。他们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应诗意地栖居着”。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但都在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板书)。检查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意。栏楯(shǔn)
修葺(qì)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异爨(cuàn)长号(háo)
呱呱而泣(gū)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垣墙(yuán)冥然(míng)凭几(jī)
偃仰(yǎn)
瞻顾(zhān)
昶(chǎng)
扃牖(jiǒng
yǒu)2、解释重点词语(1)凡再变矣
再,两次。(2)先妣尝一至
妣,母亲。(3)妪每谓余曰
每,常常。(4)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5)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6)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7)余久卧病无聊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后多指言语、行动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词类活用(1)内外多置小门
名词作状语,在内外(2)东犬西吠
名词作状语,向西面(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4)垣墙周庭
名词动用,砌上垣墙
(5)乳二世
名词动用,哺乳,喂养(6)亦遂增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介词结构后置句(3)使(之)不上漏
省略句(4)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3、走进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自幼苦读,9岁能文,20虽精通经史,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一)、文题解析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那么,归有光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呢?项脊轩:轩,小屋。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二)反复诵读文章一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重音。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三读课文,听录音,体会诵读节奏和情感。四配乐朗读,注意节奏、抑扬,读出情感。(多媒体配乐)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节,看归有光是怎样来描写这“室仅方丈”的书房的呢?分了几层?——分两层来写,写修葺前和修葺后的项脊轩。2、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老、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室仅方丈——小
百年老屋——老
尘泥渗漉——破雨泽下注——漏
北向,不能得日——暗3、作者是怎样来修葺这间小房子的呢?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使不上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前辟四窗”——
开窗采光,让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美化环境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独得其乐:书趣、歌趣“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引来生灵,又增加了情趣这样,小小一间书房,变得于景可爱,于情可喜。4、这段景物描写,作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有怎样的妙处?明确:以动衬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二)掩卷想象作者描绘的情景,并背诵本段。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一)文中说“借书满架”,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应如何理解?明确:不可能。从文中“吾家读书久不效”、“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可看出归有光家是一个官宦家庭,书香门第。因此,
“借书满架”应理解为“积书满架”(《四部备要》本作“积书”)。(二)文中作者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明确: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这里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鲜明对比----多可喜)(三)读至此,我们也与作者一起欣欣然。然而,作者“读之使人喜者忽以悲”笔锋一转,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把我们从欢快轻松的意境中拉了出来。同学们揣测一下,下文要写什么内容?如此小的一间书房,难道还有什么坎坷的经历吗?明确:一为家庭败落、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人情淡薄而悲(墙往往而是);二为幼年丧母、痛失母爱之悲;三为祖母亡故,有负寄望而悲;四为爱妻离世,痛失伉俪而悲;五为身多疾病,坎坷飘零而悲。(四)课堂小结多少悲欢离合事,尽在寻常斗室中。紧紧抓住项脊轩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琐事,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将深情融于清墨淡彩之中,把悲剧和喜剧推上心灵的极深处。爱天下之佳屋美景,悲人间的生离死别。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抒情,以简洁生动的词语来叙事。墨至清至淡而情至深至浓,笔至简至洁而意至尽至美。这一切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而永垂史册的根本原因。五、拓展提升
当堂达标一、默写填空1、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_____,以当南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书满架,__________,冥然兀坐,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小鸟时来啄食,________。3、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知识积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妣抚之甚厚
抚摸
B.室始洞然
明亮的样子C.吾妻来归
旧指女子出嫁
D.或凭几学书
学写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B.娘以指扣门曰
以手阖门C.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3、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然予居于此,多可喜
B.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C.其制稍异于前
D.某所,而母立于兹4、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C.小鸟时来啄食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
复习回顾:
1、齐背第一自然段。2、梳理回顾文言文中用于第二人称的代词而:
“某所,而母立于兹”。
若:
“吾儿,久不见若影”。汝:
“他日汝当用之”。
尔:“与尔三矢”。
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问题提示:有人将《项脊轩志》总结为“一二三四五”,阅读全文,思考这种归纳分别对应哪些内容?(从文中找出依据)明确:一间小书斋;二种情感(可喜亦多可悲)或两条线索(明线:项脊轩的变化;暗线:作者的情感变化。)三世变迁;四个女人(祖母、母亲、老妪、妻子);五种悲情:一悲家道衰落,二悲慈母早逝,三悲有负祖母期望,四悲爱妻离世,五悲一生坎坷寥落。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前人王锡爵评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杰作。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那么,本文所显现的作者“心灵的东西”是怎样的呢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梳理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托物寄情、双线并行的表现手法。文章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表面上描绘项脊轩的变迁,实则抒发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这篇文章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作者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使人物形神毕肖,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 欲食乎 ”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又如写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3)语言平实,情意动人。《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这篇文章流露了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这种“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熔铸于《项脊轩志》之中,使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感人至深。但作者在表述这种悲情时也曲折有致,不尽相同。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的这种感情的?明确:回忆母亲和祖母时,直抒胸臆:“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读之,令人悲不自禁,一撒同情之泪。而在写妻子时,则以景结情,情寓景中:“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明写高高的枇杷树,暗写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高高的枇杷树一天天长大,已是亭亭如盖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久久萦怀,永世难忘,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课堂小结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学完了《项脊轩志》,相信大家都会同意他的观点,归有光善于将感情熔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看似平平淡淡的日常小事中却蕴涵着深深的亲情,浓浓的爱意,让读者跟着他或喜或悲,一同感受着人间最为珍贵的感情。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感动人的心灵的事例比比皆是,相信只要细心去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我们一定也能写出让人感动的文章。最后,让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前人是如何评价归有光的文章的,希望大家多多地去感受亲情,拥有和珍惜亲情。(播放背景音乐《酒干倘卖无》)(PPT展示前人对归有光文章的评价)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一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明】
黄宗羲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清】方苞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有寥寥短章而逼真《史记》者,乃其最高淡之处也。——【清】吴德旋五、拓展提升
当堂达标先妣事略 归有光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⑤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注释】 ①孺人: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②殇:未成年而死。
③姁姁(xǔ):温和的样子。
④缉纑(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⑤问:慰问,问候。⑥洒然:整齐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十六来归 归:回家
B.
期而生有光 期:满一周年C.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遗:赠送
D.
孺人中夜觉寝 觉:睡醒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是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①之吴家桥,则治木棉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④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⑤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③⑤⑥ D.
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中“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一句,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句,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2)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附:板书设计一间小书屋
二种情感:可喜亦多可悲
(或二条线索:明书斋变化,暗作者
情感变化)项脊轩志
三世变迁
四个女人(祖母、母亲、老妪、妻子)
一悲家道衰落五种悲情 二悲慈母早逝三悲有负祖母期望四悲爱妻离世五悲一生坎坷寥落教后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清代著名文学家林纾曾这样一语中的:“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篇文章不事雕琢,然语言皆出自肺腑,故而在“言”的梳理上,不曾过多着力,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归有光浓郁的亲情和爱情。反复的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一个最佳途径,在梯度、层次的指导学生诵读时,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使得学生深切品味“明文第一”的细节描写的魅力和借物抒情的特色。设计亮点:文言文的学习历来颇为学生腹诽,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文言文学习往往重“言”而轻“文”,在琐碎枯燥的文言现象的梳理中,逐渐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本文章由于不事雕琢,语言接近口语,故而将“言”的学习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仅只做了规律性的梳理和提升,然后重点在品析作者的情感及写作特色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使得学生不仅得到了写作方面的借鉴,更获得了一次精神的盛宴。附备课资料1?涉及建筑方面的“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2?涉及称谓方面的“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父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3?涉及婚姻及其他方面的“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 《易经 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经 周南 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经 周南 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 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 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4、怀念妻子的文章(一)《江城子》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二)《浣溪沙》
纳兰性德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