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答谢中书书》课例评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答谢中书书》课例评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6 12: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言言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答谢中书书》课例评析
一、课例背景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它传承着中国文化,彰显着五千年的文明。自甲骨文起,凡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军事、农业等所有的典籍都为文言。可以说,文言滋润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陶冶了祖祖辈辈的炎黄子孙,这种文化基因融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初中时期的文言学习是基础,是积淀学生丰厚文化底蕴的起点,是让学生感受中国文言魅力的发端,是培养学习文言浓厚兴趣的启蒙期。21cnjy.com
但回观初中文言课堂,学生的文言阅读是在近乎应试的状态下进行,串讲式、机械式、死记式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这样的授课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教死了本来鲜活的文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认定了文言就是一堆老古董,毫无生机可言,因而对文言产生了极大的厌烦。
二、教学设计
1.教材解读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极为简短、凝练的散文,高度的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激活与展开。学生能够读懂文言字词的表面意思,但对于文言内在的意韵知之甚少。如果以文言言语为抓手,让学生深入文本,将那份高度的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充分化解,文言课堂就会变得生动丰厚起来。
2.设计流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又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词语“入”、“交”、“乱”、“竞”,读出画面。
3.能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文言文字转化为画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怎样的人?2·1·c·n·j·y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 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纠正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 一个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它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 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21教育网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 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21·世纪
教育网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21
cnjy
com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来源:21cnj
y.co
m】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界”,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版权所有:21教育】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出处:21教育名师】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 最后,一齐诵读。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21
cnjy
com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悟
勃勃的生机 脱俗的心灵


三、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一:
师: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实是欲界之仙都”看出,作者非常超脱,体会到了美景背后的洒脱。
师:“欲界”什么意思?
生:人界。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人界”,而用“欲界”?
生(陷入沉思):……
师:这“欲”字,传递着陶弘景的独有的人生感悟。 “欲:欲,(谷,假借“榖”,表示粮食)(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
生: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教学反思:汉字从形、音、义的关联上分类,可大致分为四种:表形文字、形义文字、形音文字、义音文字。中国的汉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形义文字,这些汉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着衣钵的传承。甲骨文、金文往往蕴含这个汉字本初的意思,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主旨与情感。学生可以轻易地借助翻译书,说出它们的字面的意思,但学生不会主动地走进这些言语的背后。教师应在学生觉得易懂的词语上追问,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抓住字形、字义,抵达文字所寄托情意的最深处。www-2-1-cnjy-com
教学片段二:
师:“实是欲界之仙都。”其中“实是”,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实在是!
师: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感情?
生:应该是一种非常激动,非常愉悦。
师:这样看来,应该用感叹号,但中华书局的选编者为什么用句号?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还是句号的使用更符合语境。
师:句号,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www.21-cn-jy.com
教学反思:古代汉语,虽然没有出现标点,但编者在处理教材中使用的标点符号就代表着编者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种在别人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的一种阐释。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解读方式,能更进一步走进文本。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不仅用来表示句子的停顿和语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字所无法达到的表意的功能,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学片段三:
师:“沉鳞竞跃”,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画面?
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鱼儿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
师:“竞”是什么意思?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生:争相。
师:这种解释并没有将作者笔下的画面之美描绘出来。你们在玩耍时,会怎样追逐?
生:非常欢快的,享受着自由,和好不容易得来的轻松。
师:现在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生:应该是一条条鱼儿,不断地从水里跳出,在水里你追我赶,非常欢快,轻松。
教学反思:在感受文中所体现的那种勃勃生机时,落实到了“竞”字的体会上。学生往往用非常简单的、概括的词语解释画面,得出的体验自然是不深刻的,文言背后的那些情感和画面无法呈现。适时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学生相关的联想,使得学生更容易发生情感的迁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又唤醒了文言的言语。2-1-c-n-j-y
教学片段四: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文中描写这山水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描绘性的话语,说说你在眼前都出现了画面。
生:一个“入”字,我仿佛看到了高高的山峰。一个“见“字,我看到了清澈的溪流。
师:你还没有说出山峰高到什么程度,溪流的清到什么程度?
生:高高的山峰,直入云霄,清清的溪流,一直能见到水底。
师:的确,这画面很美,如果我们只是用翻译的方法去解说,会破坏其中优美的画面。能否出现一些具体的画面?比如,山峰的高是通过什么来凸显的,水的清又是如何显现的?
生:高山可以让云雾来衬托,溪水可以通过水底的鹅卵石来凸显。
师:很好,将这些物象引入画面说说。
生:云雾缭绕着山峰,在那白茫茫的雨雾之中,青翠的山峰的影子,巍峨的屹立。远远看,云雾与山峰浑然一体,显得那么刚健而又柔美。在阳光的映照下,水底五彩的鹅卵石,随着粼粼的水波,层层叠加着晶亮的波纹,显得圆润、干净。
教学反思: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能让学生读出完全不同于别人的画面、内涵。这种积极的思维模式,极具挑战性,极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因为想象会告诉学生,文言凝练的美,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心中。学生感受到了这种美,又怎么会怕他们学习文言有厌烦情绪?
教学片段四:
师:“猿鸟乱鸣”让我们隐隐感到这画面的生机。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生:“乱”,应该是杂乱的意思,声音很多,猿鸟到处在叫。、
师:“乱”是杂乱的意思,也就是说声音特别的吵杂。为什么这吵杂的声音与生机能够结合在一起?
生:吵杂正说明猿鸟的多,所以才显得富有生机。
师:这个“乱”字,在古诗中也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此处“乱”写出了什么?
生1:写出了花开的多。
生2:花朵在尽情地开放,花朵在恣意的开放,彰显的是怒放的生命。
师:可见文中的“乱”字写出的就是与春花同样的生命。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教学反思:古代诗词作家崇尚“言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审美能力便无从提高。教师应该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文,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搭建古诗文的阅读平台,提升学生文学涵养,融合学生生活感悟,鼓励学生积极体验。这不仅能让学生将古诗的理解进一步深入,也能让文言言语的教学多了一些文字的张力,多了一份底蕴。
三、小结
对于文言课堂高效的探索,笔者还只是刚刚起步。如何保护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保留文言的原汁原味,让学生接触到最本真的文言课堂,这条探索的路还很漫长。教师文言专业素养的薄弱、对文言词语的敏感度低,都成为教师能否避繁从简、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既轻松又高效走进文言的障碍。所以,教师应掌握丰富而又生动的文言材料,丰厚自己的文言功底,利用好文言中的言语。让这些意识应渗透到每个语文教师的血脉里,课堂才能激荡出那浓浓的文言味,书卷气。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