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12345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通“溟”
(2)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边地
(3)而后乃今培风 培,通“凭”,凭借
(4)三飡而反 飡,同“餐”
(5)汤之问棘也是已 已,通“矣”
(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分别
(7)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能力
(8)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辩,通“辨”,区分、辨别
(9)旬有五日而后反 反,通“返”
(10)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11)而爝火不息 息,通“熄”,熄灭
(12)藐姑射之山 藐,通“邈”,远12345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3)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狂,通“诳”,欺骗
(14)犹时女也 女,通“汝”
(15)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蕲,通“祈”,祈求
(16)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分分,通“纷纷”
(17)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通“皲”,皮肤冻裂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2.古今异义 古义:海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古义:田野上空蒸腾浮游的水汽。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古义:饱的样子。今义: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古义:不追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一词多义
(1)怒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动词,奋起、奋发)
②会其怒,不敢献(动词,生气、愤怒、发怒)
③八月秋高风怒号(形容词,气势强盛)
(2)垂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通“陲”,边地)
②垂涎三尺(动词,东西的一头向下)
③永垂不朽(动词,流传)
④功败垂成(动词,临近、接近)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辩
①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动词,分别)
②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动词,变化)
③能言善辩(动词,辩论)
(4)治
①夫子立而天下治(形容词,治理得好)
②子治天下(动词,治理)
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动词,医治、治疗)
④治学严谨(动词,研究)
⑤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动词,训练、整顿)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5)然
①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奚以知其然也(指示代词,这样)
③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形容词,对、正确)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然而)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4.词类活用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5.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鹪鹩巢于深林(状语后置)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
(5)彼且奚适也/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6)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7)此小年也/此大年也(判断句)
(8)不亦悲乎/不亦难乎/不亦劳乎(固定句式)
(9)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10)此亦飞之至也(判断句)
(11)此小大之辩也(判断句)
(12)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13)名者,实之宾也(判断句)
(14)鹪鹩巢于深林(状语后置)
(15)偃鼠饮河(省略句)
(16)吾闻言于接舆(状语后置)
(17)物莫之伤(宾语前置)
(18)以盛水浆(省略句)
(19)非不呺然大也(判断句)
(20)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
(21)请买其方百金(省略句、状语后置)
(22)客得之,以说吴王(省略句)
(23)或以封(省略句)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天空的深蓝,那是它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
赏析:人在地上,无法分辨天的颜色是否真的是深蓝色。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在地上的人一样,都无法确认天的颜色是否真是蓝色,都不能真正认识天。因此它是不自由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判断事物,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文: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洼处,那么一根小草可以在这里做船;放一只杯子在这里,就搁浅在地面上了,因为这堂上低洼里的水浅,而作为船的杯子却大。
赏析:客观条件往往很重要,人需要不断的积累,才能够拓宽思想境界,达到真正的精神上的逍遥。
人要重视客观条件带来的一切因素,使之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在不断的积累中去创造和开拓,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积极性。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3.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译文: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所需要的不超过一个树枝(尽管深林里树枝很多);田鼠到河里喝水,所需要的不超过喝满肚子(尽管河里水很多)。
赏析:庄子告诉人们,即使再贪婪,人也带不走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赤条条地来到世界上,物质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忙碌中的人,最怕的就是在奔忙中遗失自己,成为无尽欲望的奴隶。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文中的大鹏达到真正的逍遥了吗?为什么?
提示:文中的大鹏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大鹏从北海迁往南海,海水被击打起三千里的波浪,大鹏鼓动翅膀集聚由下而上升腾的暴风之力,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迁往南海,是凭着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人在地上,无法分辨天的颜色是否真的是深蓝色。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地上的人一样,都无法确认天的颜色,也就是说,都不能真正认识天。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和地上的人一样,它依然受到了限制,因此它是不自由的,也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文中出现几次“笑”?各“笑”什么?对于这些“笑”的对象,庄子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1)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 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3) 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3.文中举了哪几组对比?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1)对比:①鲲鹏与蜩、学鸠、斥 的对比;②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③彭祖与众人的对比。
(2)道理:①小与大的差别不只在智慧、寿命上,还在于它们关涉的境界、气象、格局上。②世间万物,不论大小,都处于受限制、受约束中,都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不是真正的逍遥。
4.庄子借许由不受天下的故事表现了什么思想?
提示:庄子借许由不受天下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圣人无名”。文中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尧在儒家思想中是圣君贤王的象征,但在庄子这里却成为被嘲弄的对象,而隐士许由超脱世俗,轻视名利,才是道家理想中的“圣人”。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