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课件5.5 恶乎往而不可(1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课件5.5 恶乎往而不可(1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6 16:1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12345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通假字
(1)颐隐于齐 齐,通“脐”,肚脐
(2)亡,予何恶 亡,通“无”,不
(3)予因以求时夜 时,通“司”
(4)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县,同“悬”,倒悬
(5)不翅于父母 翅,通“啻”
(6)佚我以老 佚,通“逸”,安逸,这里为使动用法
(7)取妻者止于外 取,通“娶”
(8)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规,通“窥”,窥察
(9)故不足以滑和 滑,通“汩”,乱
(10)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兑,通“悦”,愉悦
(11)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郤,通“隙”,空闲的时间或地方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2.古今异义 古义:若无其事。今义:没有事情。 古义:大地。今义:相对较大的部分。 古义:向上跳起。今义:①动词,跳跃;②形容词,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妻子的配偶。 古义:有了人的形状。今义:违犯法律法规的人。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古义:丑人。今义:坏人。 古义:多少。今义:①疑问代词,多少;②名词,几何学。 古义:实际情况。今义:表示上文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一词多义
(1)时
①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形容词,善、美)
②予因以求时夜(通“伺”,动词,伺候)
③且夫得者,时也(名词,时机、时势)
(2)形
①非爱其形也(名词,形体)
②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动词,外显)
(3)孰
①孰能以无为首(代词,谁)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副词,仔细地)
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固定结构,表比较,两者相比,询问哪个更甚)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4)假
①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连词,假使)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借助)
③愿大王少假借之(动词,宽容)
④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名词,假期)
(5)因
①予因以求时夜(介词,凭借)
②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因袭)
③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动词,占据)
④因击沛公于坐(副词,趁机)
⑤于今无会因(名词,机会)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4.词类活用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5.特殊句式
(1)莫逆于心(状语后置)
(2)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
(3)肩高于顶(状语后置)
(4)予何恶(宾语前置)
(5)予因以求时夜(省略句)
(6)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判断句)
(7)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判断句)
(8)又将奚以汝为(宾语前置)
(9)唯命之从(宾语前置)
(10)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状语后置)
(11)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判断句)
(12)恶乎往而不可哉(宾语前置)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13)请于父母曰(状语后置)
(14)丘也尝游于楚矣(状语后置)
(15)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判断句)
(16)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判断句)
(17)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判断句)
(18)日夜相代乎前(状语后置)
(19)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判断句、状语后置)
(20)平者,水停之盛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判断句)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2)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3)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4)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5)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6)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译文:合乎时(而得)、顺乎理(而失),均安然处之,哀乐就不会进入内心了。
赏析:人活着的时候,要把握现有的时间。要死的时候也不要有留恋,这都是自然本来的变化。面对光阴和生活,要做的就是顺应自然而已,只有这样,才能哀乐不入于心。
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再来;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因此,珍惜现在的生活,是对生命最大的珍重。人要学会顺应时代的变化,追求和谐的成长空间,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养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大地给我形体,用“生”使我辛劳,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休息。因此善待我的生,就是善待我的死的原因。
赏析:庄子这种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固然折射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
当无可奈何之事不能扰乱你内心的安静和美的时候,这无可奈何之事对你就无可奈何了,从精神上说你就赢了,从实际说你的生命显示出了更大的强度和韧性。
在危难丛集的人世间,庄子的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第2则选文中的哀骀它相貌丑陋却深得人们喜爱,他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德行?
提示:文中的哀骀它虽然形体残缺,但其思想超然。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平和。而正是由于它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怎样理解课文题目《恶乎往而不可》的含义?试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提示: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意思是“到哪里去,变成什么不可以呢”。这是庄子唯心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认为大道是宇宙产生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和宗师。文中子舆、哀骀它等形象启示人们,得道之人能顺应生死,顺化而游。课文中的两则选文虽然分别选自《大宗师》和《德充符》,但都是通过对丑陋古怪形象的描述,显示了从困境中突围的思想,体现了庄子的一种人文关怀和思想睿智。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3.对话描写是本课选文的一大特色,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提示:对话描写是本课选文的一大特色。选文采用问答式,将人物的思想状态显示出来,避免了直白的解说,既有生动性、趣味性,也有助于提示中心思想。在人物的言谈中,其个性、观点、神态都能形象地表现出来,成为庄子寓言的又一特色。在选文中,不管是子祀与子舆,还是子梨与子来,他们的对话有声有色,有理有据,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