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12345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通假字
(1)鳣似蛇 鳣,通“鳝”,黄鳝
(2)而亡其富之涯乎 亡,通“忘”,忘记
(3)彘臞,人乃弗杀 臞,通“癯”,消瘦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2.古今异义 古义:不困窘。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古义:君主身边的人。今义:①方位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名词,身边跟随的人;③动词,支配,操纵;④方位名词,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⑤副词,反正。古义:因,趁机;为,替。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古义:出逃。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一词多义
(1)安
①虽远越,其可以安乎(形容词,安宁)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怎么)
③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稳定)
④居安思危〔名词,安全(的境地)〕
(2)亡
①今我已亡之矣(动词,丢失)
②广故数言欲亡(动词,逃亡、逃跑)
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跑者、逃亡者)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动词,灭亡)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3)患
①鲁患其不救乎(名词,祸害)
②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动词,担忧)
③时有患疟疾者(动词,生病)
④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名词,弊病)
⑤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名词,顾忌)
(5)其
①虽远越,其可以安乎(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
②匹夫失其身(代词,代平民百姓)
③鲁患其不救乎(语气副词,表揣测,恐怕)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4.词类活用 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5.特殊句式
(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状语后置)
(2)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判断句)
(3)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状语后置)
(4)虽远越,其可以安乎(固定句式,“其……乎”意即“难道就……吗”)
(5)“彝酒”者,常酒也(判断句)
(6)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状语后置)
(7)假人于越而救溺子(状语后置,“于越假人”)
(8)失火而取水于海(状语后置)
(9)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判断句)
(10)臣相剑者也(判断句)
(11)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判断句)基础练习12345名句名篇(12)树易生之物(判断句)
(13)子虽工自树于王(状语后置,“于王自树”)
(14)焉往而不美(状语后置)
(15)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判断句)基础练习名句名篇(1)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2)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译文:伍子胥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丢失了它。(你如果把我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独吞了它。”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
赏析:伍子胥为边候所缚,急中生智,巧言以对,从而使自己获释。边候捉住伍子胥原本可以得到奖赏,可是听了伍子胥的话后由于畏罪、惧死又不得不放了他。
智者在危难中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凭借的是其对社会的洞察,对人心的准确把握。对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智者的智慧,还有人性之中普遍存在的趋利避害的弱点。这或许才是韩非子要告诉我们的真谛。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译文: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
赏析:任何事情的发生事先都会有一定的征兆,如果是一个灾祸的征兆,就要防微杜渐,把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尽早远离灾祸,以保全自我。
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周围的世界,见人之所未见,防患于未然,这样灾祸才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译文:有才有德而去掉自认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
赏析:人应该具有美好的品德,却不能因为有好的品德而自居。唯有不自居的人才能赢得众人的好评,不论他走到哪儿对社会都是有益的。有才华很好,但恃才傲物就会让人厌弃,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才华,积极修炼自己的德行,才能得到众人的肯定。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4.渔者持 ,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译文:打鱼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的孟贲和专诸。
赏析:韩非举生活中常见的两个事例,告诉我们:人性是趋利的,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韩非的话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但他对人性的认识过于偏执,看不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有其认识的局限性。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利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不要陷入利的泥淖,丧失了人的尊严与人性的美好。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这则故事中,子圉把孔子引荐给商太宰,目的就是要把孔子推荐给宋君,可事后又阻挠商太宰的引见,岂不是违背初衷?你如何理解子圉的行为?
提示: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没想到在商太宰的眼中自己竟与孔子相差如此之远,他引见孔子只是想立功、讨取好处,却并不想让孔子威胁到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所以才会这么做,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被子圉点破之后就坚定了不引见孔子的决心。
这则寓言主要揭示人性的丑恶,嫉贤妒能,不顾公义。给我们的启迪是为国选才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2.诚信一直是我们提倡的,可韩非为什么要赞扬编造谎言的伍子胥呢?
提示: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物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胥被守关者捕获,却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欺骗愚钝的守关者,伍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韩非对他们的好恶泾渭分明。韩非在赞扬子胥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有时候,忠厚是无用的。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3.“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意和现实意义?
提示: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的眼前利益出发,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却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地为个人利益而争执,很可能因为忽视共同利益而葬送个人利益。要想保住既得的个人利益,必须先保住个人利益赖以存在的共同利益。
这个寓言故事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那三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却不去维护个人利益赖以存在的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一旦不存在,哪还有个人利益可言呢?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4.韩非的散文峻峭挺拔,锋芒毕露,说理透辟,直言不讳,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提示:韩非的散文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在分析一些现象时入木三分,揭示本质时直言不讳。如借庆封的族人之口,揭示出庆封命运症结所在;“醉亡其裘”的故事,把矛头直指帝王;卫君一语揭破曾从子为利的嘴脸等。而对人性的弱点的剖析,韩非也是极为深刻而毫不留情的。如“十人树杨”的寓言,可见处世之艰难;为了利益,渔者与妇人也能成为勇士;商太宰最终没有荐举孔子是出于对私利的考虑等。而在揭示这些现象时,韩非往往能一针见血,毫不掩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文本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