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6 22: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暑假同学们肯定在家有看电视,有同学看过《恰同学少年》吗?这部电视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学习生活和们之间纯真美丽爱情故事,那时的毛泽东等一批人正向同学们现在一样充满朝气和活力、意气风发,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可以看一下,从中去感受学习一下!这不电视剧的名称就取自毛泽东后来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也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的内容!21cnjy.com
?
2、介绍回顾词的基本知识及本首词的创作背景: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同学们初中就学过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也是一样的。21·cn·jy·com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这首词: 多形式诵读课文(我范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www.21-cn-jy.com
4、分析欣赏:
上片: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分别点出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和大背景)
B、 寒秋,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由一“看”字领起,看到了哪些什么?(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一个“万类霜天竟自由”的景象)
C、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2·1·c·n·j·y
选材典型。语言极富表现力——“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 “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T同时也一改 古人“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21教育网
D、面对着这充满生机和活力、宽广扩大的景象,词人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到底谁才能主宰沉浮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词人并没有在这里做出回答,而是马上转入词的下片
下片:A、下片词人开始追忆当年的少年生活: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词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接下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词人和战友们的什么志向?(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表现了他们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含蓄地说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及课后作业:
我们来看全词上片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片主写情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来以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再仔细体会和感受这首词,我要求同学们在下次上课前全都能把它背出来。21·世纪*教育网
?
?
附:板书
???上片:看(景)——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下片:恰(事与情)——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旺盛)
????????????????????????精神气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风发,强劲有力)
????????????????????????所做之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