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6 16: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目标:
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21·cn·jy·com
教学重点:
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www.21-cn-jy.com
教学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边疆民族的内迁
结合96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内迁总数,据《晋书 文帝纪》称有800余万口,虽未必全部进入中原地区,但入居中原地区的不在少数。他们内迁居,与汉族民众杂处,开始过定居的农业生活。21cnjy.com
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再度陷入混乱。从公元304年刘渊建国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130多年中,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其中主要的有16个,历史上叫做“十六国时期”。因十六国政权多是匈奴、鲜卑、褐、氏、羌5个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所建,故历史上又称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建国的不都是“五胡”,还有汉人建立的。2·1·c·n·j·y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135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从拓跋珪传到第六代时,又出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卓越人物,即孝文帝拓跋宏。他与他的前辈不同,武功虽不显赫,政治上却很有作为。在他的一生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动,史称为孝文帝改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北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实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孝文帝(471—499年在位)继位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执政,故前期改革(484—486年间)由冯太后主持,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后期改革在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之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www-2-1-cnjy-com
孝文帝迁都后进一步实行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①改服装。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改穿汉服。
改了姓,又下令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服装样式与南朝流行样式大抵相同。孝文帝对禁穿胡服下了很大决心,不允许有任何松懈。499年,孝文帝从前线回到洛阳,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仍有人穿鲜卑旧服,大为不满。第二天,他对群臣说:“朕昨入城,见车上妇女,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任城王澄作解释:穿旧装的少,不穿的多。孝文帝立即反驳:这话说得奇怪,你难道还想满城都穿旧装吗?
②改语言。
495年下诏,不得在朝廷上讲鲜卑语。30岁以下朝廷官员须说汉语,30岁以上者逐步学说汉语,违者“降爵黜官”。21·世纪
教育网
孝文帝又下令禁止说鲜卑语。北魏初入中原时,以征服者自居,不仅自己讲鲜卑语,还命令所有任职于魏的汉人官吏也要讲鲜卑语。为了提高鲜卑族的文化水平,便于读汉人书,接受汉文化,孝文帝下令宣布:“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指汉语)。年三十以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③改姓氏。
改鲜卑族复姓为音近或义近的单音汉姓,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氏,因为鲜卑人以“土”为“拓”,土是万物之元,因而改“元”;他如独孤氏改为刘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据《魏书 官氏志》记载,共有100多个胡姓改为汉姓。2-1-c-n-j-y
④改籍贯。
规定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还葬平城,葬于洛阳北邙山。
⑤胡汉通婚。
496年,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把前娶的王妃降为姬妾,另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女大约也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门。21教育网
孝文帝改革是对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总结,是继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汉化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群体的发展趋势。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毅然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21
cnjy
com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发展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