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图文混排 课件+教案+素材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图文混排 课件+教案+素材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滇人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6-12-16 19:23:21

文档简介

哈尼族
哈尼语万物有灵彝族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中国哈尼族使用哈尼语,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这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各类风俗仪式(如婚丧嫁娶)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颇具特色。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莫丕差”是巫师们在日常祭祀、叫魂、消灾除病或举行安葬仪式等各种祭祀活动中所唱的歌。由于祭祀仪式的特殊性,一套完整的祭仪使用的“莫丕差”,无论唱词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非常丰富,其音乐也因仪式的进展和巫师的表演而变化多端。此外,哈尼族的儿歌曲目众多,旋律生动,节奏鲜明,大多可以集体演唱,并可边唱边舞。
哈尼人既能歌也善舞,生活中的很多场合都有歌舞相伴。“哈瑟”和“罗作”是广泛流行于红河哈尼族地区流传的两种民间舞蹈,而在西双版纳和思茅专区的僾尼支系中,“得波措”又是一种极受当地青年和儿童们喜爱的集体歌舞,属边歌边舞的形式。它有快速和慢速的两种,前者的音乐活泼欢快,后者则悠缓抒情。此外,在澜沧、勐海等地流传的“竹筒舞”也非常有特色。它多是节日时由妇女持背水用的大竹筒击地为节,边唱边舞,歌声热情舒展、活泼欢愉,描绘出一幅生动、喜庆的民间节日画面。

第二课 图文混排 教学设计
课题:图文混排(第一课时)
学科:信息技术
授课时间: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三维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处理图形对象的方法和技巧;
2、了解各种环绕方式的版面效果;
3、能够实现图文混排,编排出图文并茂的文档。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看、模仿演示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由练习排版制作作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发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在未来信息技术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
重点:
图片的插入和编辑。
教学
难点:
图片的编辑修改。
学情
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他们年龄的特点,对学习的知识难以系统把握,迁移能力也相对较弱。从直观角度出发,逐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
以及
教法
分析:
图文混排为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时主要教会学生图像文件的插入、大小调整和格式设置。培养学生运用Word软件排版的能力。
???本节课操作性较强,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教学内容,以排版一篇图文并茂文档为出发点,逐层深入,教会学生在文档中插入图片、改变图片大小、调整图片颜色、裁剪图片以及设置图片叠放次序。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练习操作加强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学生
准备:
教材
教师
准备:
图片材料,文字材料。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1通过展示一篇纯文版文档和一篇有图片的文档让学生比较说明更喜欢哪一篇?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图片在文档中的装饰效果,再举身边经常接触的例子,如(板报,货年卡,海报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进一步问:和内容相符的图片能使作品更生动,形象,直观,你想不想在你的文档里也插入这些美丽的图片呢?从而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2点击课件出现本节课的课题《图文混排》
观察两篇文档的差别。
学生回答。
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求知的欲望。
学习活动一:插入图片
一个文档中要有图片的话就需要把图片插入文档,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素材,大家想办法把这些图片插入到文档中。
我请同学说说他是怎样插入这些图片的。
(演示总结学生的操作方法,补充其他方法。)
同学们再运用以上方法插入图片。
操作尝试。
总结图片的插入方法。
再次练习强化。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总结方法。
学习活动二:调整图片大小
如果插入的图片太大或太小,我们就要调整图片的大小。首先选中插入的图片,单击左键,图片上就会出现八个控制点,然后用指针指在相应的控制点,调整图片大小,是它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除了上面的方法其它方法吗?
学生:图片太大或太小。
学生回答:该调整大小
观察学习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
学生自主练习。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讨,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培养学生探究自学的方法。
学习活动三:设置图片环绕方式和旋转角度
1、我们来看看同学调整的的结果,我觉得这位同学调整的图片大小已经合适了,但是我觉得还不太美观,(说出原因)。我想让整张图片用文字环绕起来,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2页,并操作验证,然后告诉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老师操作)
(演示总结八种文字环绕方式)
老师发现一个问题,改变环绕方式以后,原先图片的八个方形黑色控点变为白色的圆形控点,外面还多了一个绿色的控点,这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自己研究一下。八个圆形控点还能不能调整图片大小,绿色控点有什么作用。
原来外面的绿色控点是用来旋转图片的。
自学设置图片环绕方式和旋转图片,并亲自上机操作实践。
操作尝试,总结。
通过学生自学,总结,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活动四:调整图片颜色
有时候为了某些需要而要对图片颜色进行调整调整。如:想让“哈尼族”这张图片作为背景,需要提高它的亮度。我们在Word中可以对图片颜色作哪些调整呢?
(讲解图片颜色的调整)。
听课。
颜色调整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生疏,主要由老师讲解演示。学生学习并对比图片在各种调整方式下的变化。形成直观认识。
活动五:
排版《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布置排版任务。
学生排版练习(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图文并茂)
练习加强。
活动六:
评价总结
1、点评学生的心得。
2、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发表自己的排版心得,梳理排版思路。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
板书
设计
1、插入图片:“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调整图片大小
2、调整图片 设置图片环绕方式
旋转图片
调整图片颜色
教学反思
本次课活动任务安排紧凑,学生参与度也很高,完成度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只需很短的时间,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要多花时间,部分同学需要老师再次指导才能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任务的设置需要考虑2-3个梯度,这样既照顾到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考虑到基础好的学生,让基础好的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由于各班级学生基础、班级氛围、纪律情况都有差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微调教学策略以适应各班情况。课堂常规仍然是一大存在问题,所以在后续的的教学中仍需花相当一部分时间来抓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课件11张PPT。第二课 图文混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聚居着26个民族,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白.哈尼.傣.纳西.僳僳.拉估.佤.景颇.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经过长期发展,各民族在婚姻.丧葬.饭食,居住.服饰.节日.礼节.宗教.文体等方面行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有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纳西族的三朵节......云南的其它民族有回.藏.瑶,苗.布依.摩梭.水.蒙古.壮族。 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
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西双版纳
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
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
自治州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作经济,
各地哈尼族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哀牢山、无量山
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
前者经济较发达,后者经济较落后。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
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哈尼族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为了不误农时,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梯田里养鱼。阳春三月栽过稻秧后,人们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水牛是耕种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习俗经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犊,全家即上山觅割嫩草喂它,有的还加喂肥肉和红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旧衣服、棉絮为之包裹御寒。牛犊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将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饭放在牛厩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数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饭团,给牛各喂一团后,家人分取一团就地食用。此俗意味着人、牛地位平等。1、插入图片㎏1.1 查看图片缩略图形式:2、调整图片大小和颜色:3、设置图片叠放层次:图片多了,我们自然会遇到图片叠放问题,根据需要可以改变图片的叠放次序,调整出最佳效果。练习题1.如何选中多张图片?
2.如果将图片作为一段文字的背景,应该设置版式为 的文字环绕方式。
3.将多张图片放在一起时,通过 的方法可改变图片摆放的上下层次。
4.将图片的颜色调淡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进行?
5.图片通常有哪些格式?答:选中一张图片后,按住shift键,单击选择另外的一张或多张图片。衬于文字下方叠放次序答:“图片”工具栏里增加/降低对比度、增加/降低亮度、图片设置格式中图片颜色调味冲蚀等。答:JPG/JPEG、GIF、PSD、PNG、SWF等1、插入图片:“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调整图片大小
2、调整图片 设置图片环绕方式
旋转图片
调整图片颜色 总结 谢谢!(梅花之香
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高贵之花—郁金香
郁金香于十七世纪传入荷兰。由于荷兰的土地气候特别适合郁金香的生长,郁金香在荷兰得天时地利,长得格外美丽、茂盛,是荷兰的国花。
郁金香的花色有很多种,人们给不同颜色的郁金香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粉红色,代表着古典的浪漫与柔情。
  紫色,一向是华贵与典雅的象征。?
  红色,热烈奔放,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橙色,在生机盎然中流露出一种安逸与宁静,在平凡中透出永恒。?
白色,是永远的流行。清新自然,淳朴中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采。
黑色,庄严肃穆而又透露着高贵,令人仰慕而又敬畏。
感谢这些色彩各异的鲜花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又见玉兰花开
柔和的春风中还有点凉意,但春暖花开还是如期而至。走在北海公园的小道上,远远地就闻到阵阵幽香,伴着春风,幽香似乎飘散在整个公园里,包括平静的湖面上。抬头一看,看到玉兰树已经开了一排排洁白的花,还有一些含苞欲放的骨朵,像是盛装的公主。她们洁白无暇的模样,让我感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有了她们的装点,北海更显出了青春、圣洁的氛围。大约过了一周左右,我再次来到这里,发现花渐落了,玉兰树不紧不慢地长出了叶子,好像完全忘记了曾经如此生动盛开的事情,安安静静地立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