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曾经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位著名的大臣是( ) 2·1·c·n·j·y
张骞 B.卫青 C.霍去病 D.董仲舒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交活动,
张骞此次出行的最大收获是( )
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B.把佛教从西域传到了内地
C.联络大月氏打败了匈奴
D.西域各国开始归属汉朝的管辖
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5.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①核桃
②小麦
③石榴
④葡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21教育网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都护的设置
8.《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9.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21·cn·jy·com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21cnjy.com
材料二: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1)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这条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对这条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4)结合材料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导(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www.21-cn-jy.com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 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
——《后汉书》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生活在哪一时期?
(2)材料一中骞“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4)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指什么?有何意义?“以超为都护”指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A
4.C
5.C
6.B
7.D
8.D
9.A
二、材料分析题
10.(1)丝绸之路。
(2)长安;欧洲。
(3)西汉;张骞。
(4)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1.(1)张骞;汉武帝时期。
(2)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及其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3)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言之有理即可)
(4)指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是归属中央政权,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