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土壤的讨论、交流,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
第三部分:观察并测量土壤里植物的根,感受植物对土壤的依赖性。
第四部分: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感受土壤中小动物的多样性,揭示土壤是动物生活的家园,说明动物对土壤的依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难点: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4.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5.按小组分发工具。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土样的成分并作简单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外观:土样里的物质看上去像什么?
颜色:土样里有哪些颜色?
闻:土样里各种物质的气味。
看:土样里都有哪些物质?还可以看看垫在下面的报纸有怎样的变化。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