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目标
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秦朝灭亡、楚汉战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通过对“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讲述,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运用问题讨论法,探讨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使学生正确认识其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准确理解因果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让学生了解,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在秦末农民战争推动下,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2·1·c·n·j·y
教学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秦朝建立于何时?秦朝统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对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接着反问:显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引发学生探究思考。以此使学生尽快产生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教学
(一)秦的暴政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归纳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可借助教材中的小字和插图增强学生对秦朝暴政的感性认识。21教育网
讲徭役繁重时,可向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下问题:据推测,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你能算算每年服役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吗?再想想在2000万人里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待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指出,每年服役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15%。在家耕田的壮年男子便所剩无几了。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陈胜吴广起义
提问:你知道“揭竿而起”这一成语典故的来源吗?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泽乡起义的情况。
引导学生在阅读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对《大泽乡起义》这幅图发挥各自的想像力。还应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这次起义的特点:揭竿而起,斩木为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农民战争的历史奠定基础。在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大泽乡遇雨误期这件事,秦末农民起义会发生吗?引导学生注意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联系起来,从而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得出全面的认识。 21cnjy.com
(三)秦朝灭亡与楚汉战争
讲巨鹿之战时,可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下问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这个故事有个成语,你知道吗?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21·cn·jy·com
“破釜沉舟”,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www.21-cn-jy.com
楚汉战争虽然不是本课重点,但是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应向学生指出“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成语典故均出自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