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7 11: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刘秀建立东汉,“文治”的内容,东汉后期的外戚干政与宦官之祸,佛教的兴起和道教的传入。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通过对“文治”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www.21-cn-jy.com
【教学重点】
光武帝的“文治”、宦官、外戚专权,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教学难点】
对“文治”现象的理解。从东汉的盛、衰原因的分析和归纳中,得到启示和思考。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从“韭菜的来历”故事主人公刘秀导入(包含背景介绍)。
听完了故事,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下刘秀这个人,了解另一个朝代——东汉。
新课教学:
一、东汉的建立与“文治”
1.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情况。2·1·c·n·j·y
2.“文治”
在洛阳建立皇家图书馆 重视文化
扩大太学规模 培养人才
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归纳治国理政要励精图治、以人为本,抓住国计民生中的关键,促进社会发展;还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注重文化软实力......21教育网
二、外戚干政与宦官之祸
外戚宦官专权 皇权衰弱
土地兼并 朝政混乱
私人武装 (部曲、家兵) 社会动荡
官职世袭
启示:以人为本、和谐兴盛
分析、讲述:东汉的固有的社会病根依然严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行为使整个社会关系更加紧张,矛盾激化,国家开始动荡不安。21cnjy.com
三、道教兴起与佛教初传
道教兴起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太平道、五斗米道是中国道教的早期形态。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随处可见道教的印迹。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士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古代民俗中的许多神灵也都来自于道教虚构的神仙世界,如:土地、城隍、门神……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渗透了道教的思想,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的情节。
东汉末年(汉灵帝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无力镇压,号令地方豪强镇压。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猛烈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缓解了土地兼并的趋势。腐朽黑暗的东汉朝廷,也从此土崩瓦解,名存实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佛教初传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像、经书、寺院开始逐渐增多。随着佛教被翻译成汉文,人们开始接触佛教教义。东汉明帝在洛阳建寺。佛教为什么能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和提倡?它又有哪些教义吸引了人民群众?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佛教宣扬的“忍耐”来麻痹劳动人民,使他们放弃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因而,他们大力推行佛教。而劳动人民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佛”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所以佛教能够广泛的传播开来。佛教虽然在当时被统治者利用来充当统治人民的工具,但是佛教中宣扬的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对人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