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课件张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杜甫诗三首》课件张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8 13:4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这三首诗歌.杜甫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诗人常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7岁吟诗,20岁开始十年漫游,接着困居长安 ,中年做小吏。安史之乱,被乱军所虏,逃脱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后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后携全家入蜀,定居成都;曾一度入严武幕府,严武死,离蜀东去,漂泊各地。大历五年,贫病交加,病死于从长沙到岳阳的船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杜工部”。杜甫的诗歌表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现实,被称为 “诗史”。在艺术上,杜甫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 ,达到了又一高峰,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心,诗风 “沉郁顿挫”,杜甫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 “李杜”。 主要作品有:律诗代表作有《望岳》《春望》和《登高》等,绝句代表作有《戏为六绝句》《绝句四首》等,乐府诗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今存《杜工部集》辑诗1450余首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草堂杜甫诗三首望 岳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
泰山,五岳之首,山东省境内,又被称为岱宗。
反复朗读诗歌,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li?o不尽聚集山的北面山的南面五岳之首的泰山
竟是何等气象?
从齐到鲁都是一
望无尽的青苍.
天地给了它无限
的神奇和秀美,
高耸的山峰割开
了昏晓与阴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 “层”zì终当,终要山腰生出层层云气荡
激着胸怀 ,睁大了眼
睛跟踪那归鸟的去向.
我应当努力去攀登高
险的顶峰 ,站在山巅
把那些渺小群山眺望.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望岳设问引出地域广阔景色秀丽山势高峻远望近望虚实整体
形象云鸟景心情激荡眼界开阔情愿望
抱负具体
景物交融攀登泰
山极顶攀登人
生顶峰象征深化
主题望感雄伟秀丽雄心壮志情景交融再读课文,研习赏析背诵课文, 回味体会字斟句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改为 “赋”, “割”改为 “分”好不好?
不好。“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 “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用得很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改后没有这种诗意。小结 这首诗歌以 “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 “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小练 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 “对仗”,俗称 “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待,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这首诗中有哪些是对偶句?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返回春望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此诗写于次年三月。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安史之乱烽火国 破家 亡(悲凉)草木深(思念)家书贵花
鸟溅泪惊心沉痛感时恨别再读品味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谈谈理由。
试着翻译全诗。译文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管针。问题研究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下泪;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理清思路,背诵诗歌忧国伤时恨别思家白头满目疮痍的景连天的烽火全诗触景伤怀,忧国思亲,
情景交融,感人肺腑。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 诗中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因为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在形式上要求颔联、颈联内部形成对偶。 基础知识律诗是近体诗,用字讲平仄,句数有定,讲究用韵,有一定的规律。
律诗由四联(八名)组成,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 八句为尾联。颔联,颈联须对偶;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
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预习《石壕吏》。返回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 “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流传很广。朗读诗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逾( ) 邺( ) 戍( ) 妪( ) 咽( )
老翁逾墙走__________________
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________
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出门看__________________
犹得备晨炊__________________
听妇前致词__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________yúyèshùyùyè越过逃跑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老妇还能够对……说话前面的路再读诗歌,复述事件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一个晚上石壕村 老翁家老翁,老妇,差吏,诗人差吏征兵,捉人差吏来翁逃跑妇致词老妇被抓走 整个事件以诗人投宿,寄宿,道别
为线索,叙述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诗歌结构一
(1)写诗人日暮投宿 ,夜遇捕吏捉人 ,烘托紧张气氛. 二
(2,3)写老妇自述 ,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悲剧 .三
(4)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度日艰难后4句诉老妇人为保全家庭 ,自请应役第3段
主体人物分析石壕吏
老妇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凶横残暴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
前致词
应役,备晨炊
勇敢
饱受苦难
舍己为人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
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揭
露了捕吏的凶残。精读,质疑释疑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 ?
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 “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2.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3.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5.这首诗歌的题目是 “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谈谈你的理解。从诗题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 。背诵诗歌拓展与延伸学了杜甫的三首诗歌,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感情沉郁忧愤。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是叙事诗。 《望岳》和《石壕吏》是古体诗, 《春望》是律诗。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已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 。
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