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9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第19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7:49:16

文档简介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海洋的知识及经济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的要点;学习识别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21世纪,无论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公民来讲,增强“海洋意识”都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大问题,因此,要增强环保意识。www.21-cn-jy.com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关注海洋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们在挑战宇宙、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在“上天、下海、入地”这三条人类摆脱若干生存危机的出路中,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人类的故乡——海洋。2·1·c·n·j·y
二、作品简介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课文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新世纪版),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套丛书由著名(化学)科学家、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担任总主编,21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担任编委。21·世纪*教育网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是人类“未来的大矿场”,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是人类“未来的大药房”,是人类“未来的大建材基地”,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www-2-1-cnjy-com
三、整体感知
(一)自由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准字音:
海藻(zǎo) 石莼(chún) 浒苔(hǔ) 提供(gōng)
2、解释词语:
生死存亡:生存或者死亡。也比喻局势危急,已到最后关头。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二)初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
2、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3、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
4、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海洋生物。
(三)分段写段意,明确结构顺序。
第一部分(1—2):指出广阔海洋完全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一层(3):总说。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第二层(4—6):分说。逐一说明粮仓中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鱼虾。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的说明,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结构:主体部分采用“总—分”结构。
顺序:先概括说明,再具体说明。逻辑顺序。
四、精读探究
(一)细读第一、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两部分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的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一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21·cn·jy·com
(二)再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1、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分类别。说明藻类种类之多。
2、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三)体会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句中的“最”字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机。
2、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事物。
句中副词“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比前者(海藻和浮游生物)有深了一层。
3、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句中“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极限不等于到了极限,这样表达准确、客观。
(四)找出本文的过渡语句,说说其作用。
1、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21cnjy.com
第一句总结上一段内容,第二句中“这样”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2、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
3、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
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
4、除了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除了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
5、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
6、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写作特色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探究,我们明白了海洋对人类的巨大作用。那么作者在给我们描述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时,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呢?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呢?大家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21教育网
明确:
1、说明和议论结合阐明事理。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严密
4、过渡自然。
六、拓展延伸
1、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2、我国的海洋经济现状如何?
同步展示我国海洋污染的图片及数据。
七、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适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教学反思】
在情境导入时展示了三幅人类面临的危机的图片,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展开生动而有序的教学。注重学生思维拓展,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的欲望。不足之处,学生读得少了些,还要增强学生朗读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资料·第1页(共1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练习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形近字组词错误的一项是(  )
A.虑:深思熟虑 虚:谦虚 B.资:资本 姿:姿势
C.鳞:波光鳞鳞 嶙:嶙峋 D.维:维护 惟:惟一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栖息(qī) 鳞虾(líng) B.开辟(bì) 潜力(qián)
C.维生素(wēi) 捕捞(bǔ) D.浒苔(hǔ tái) 鹧鸪(zhè gū)
3、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海洋被污染,森林被砍伐,人类在不断地索取,也在不断地破坏。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着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失去了我们的生存所需时,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类才会意识到自己都做了什么。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盲目的幻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的迫近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们必须为自己敲响警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目疮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危言耸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语句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想想有什么作用。
(1)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可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2·1·c·n·j·y
5、文中加点的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到海中去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想探索海洋的奥秘,(a)海中的宝藏,(b)海中的珍肴美味。因此,人们一直在不断(c)到海中去的办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曾提出一个有趣的想法:让人脚上系石头、头上戴面罩潜入水中,通过一根露出水面的短管呼吸。这种设想颇有趣,但并不理想。通过短管呼吸,在浅水中还可以,在深水中就困难了。21·世纪*教育网
1538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曾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次有趣的表演:两名潜水员进入一口又大又重的钟,钟内点着蜡烛;人们把钟放进河里;10分钟后把钟拉出水面,潜水员不仅还活着,而且所有的衣物都是干的,蜡烛还燃烧着。这个奇迹轰动一时,使那些迷恋潜入海底的人倍受鼓舞。1590年,英国人制造了一个潜水钟,并下潜到水下20米深处,停留了半小时。这只钟高3米,有几个窗口,钟内有潜水员的座位,潜水员们呼吸的是预先装在钟内的两口桶中的空气。为了能使潜水员能在钟外活动,又制造了一些小钟,潜水工作时,潜水员可用管子呼吸小钟里的空气。后来,有人觉得钟过于笨重,为此做了一个大空气袋,试图让潜水员在水下呼吸袋内空气。但空气袋浮力太大,潜水员会被它带着浮上水面。1819年,英国制造了一套潜水装置,但潜水员万万没想到,在水下稍有不慎,空气就会从头盔中冒出来跑掉,有的潜水员因此被淹死。经过重新设计,一根供气软管从船上直通潜水员的头盔,空气再不会从头盔逸出了,潜水员也能较自由地工作。1844年,法国一位科学家戴着这种头盔去海底探险,带回许多有趣的动植物,大开了人们的眼界。人能否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由游动呢?www-2-1-cnjy-com
1943年法国潜水家利用自己发明的水中呼吸器,穿着脚蹼,在地中海进行了潜游。
1962年,这位法国人又在马赛港附近10米深处建立了一座水下住宅“大陆架I”号,两名潜水员在里面生活了一星期,呼吸的气体和用电是由水面船供给的。]963年他又在11米深处建立了“大陆架Ⅱ”号水下住宅,曾有5人在里面生活了1个月。
有了水下住宅,人们就可以下海底度假了。人们能否生活在海底城市呢?完全可以。更为大胆的设想是,假如人肺能带上一根特殊的管子,那么人们就可以到水下住宅外面去游动,像鱼儿一样“呼吸”水。当然这还仅仅停留在实验阶段,到实际应用还差得远呢!
8、“寻找”“猎获”“探索”这三个词语应分别填在第1段中的  处、  处、  处。
9、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开始尝试潜水时,让潜水员在钟里,呼吸的是预先装在桶中的空气。
B.为了让潜水员能在钟外活动,还曾尝试着用小钟和大空气袋解决呼吸问题。
C、法国潜水家发明了水中呼吸器后,潜水员穿着脚蹼就可以在水中自由游泳了。
D.现在,有人在肺上通了一根特殊的管子,在水下住宅生活了一个月。
10、划横线句是针对以前发生的什么情况来说的?“较”字能否省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鳞,鱼鳞;粼,波光粼粼。
2、D
【解析】A.鳞虾:līn;B.开辟:pì;C.维生素:wéi
3、(1)生死攸关:关系到生死
(2)满目疮痍:看上去满眼都是创伤
(3)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害怕
(4)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
4、(1)举例子 分类别
(2)列数字
5、不行去掉,“近”字说明近海的鱼虾捕捞快到极限,如果去年与事实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先回答相关词语能不能去掉,再说明原因。说明原因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去掉与不去的区别,最后得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结论。
6、举例子,列数字
【解析】掌握常见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说明方法的类别。
7、海洋中的鱼虾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有着巨大的潜力。
【解析】概括语段的大意,可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有的在段落的开头,有的在段落的中间,有的在段落的末尾,也有的需要结合几方面来概括。本段介绍海洋中的鱼虾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21教育网
8、B、C、A
【解析】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21cnjy.com
9、D
【解析】理解文意,对选项进行具体分析,找出与文意不同的地方。
10、针对“在水下稍有不慎……因此被淹死”说的。“较”不能去掉,因为“供气软管从船上直通潜水员的头盔”限制了潜水员活动的范围。www.21-cn-jy.com
【解析】根据上下文理解语句,“重新设计”是针对“在水下稍有不慎……因此被淹死”说的。“较”字限制了“自由”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设问。起引出进一步说明的作用。
【解析】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这里的设问引出下文对潜水员水下呼吸的说明。
12、时间顺序,介绍人类不断探索到海中去的办法,表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使说明更具有条理性。
【解析】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介绍人类探索到海中去的办法,是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的。时间顺序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使说明更有条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8张PPT)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十万个为什么》
生 存 危 机
情境导入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们在挑战宇宙、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在“上天、下海、入地”这三条人类摆脱若干生存危机的出路中,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人类的故乡——海洋。
作品简介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课文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新世纪版),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套丛书由著名(化学)科学家、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担任总主编,21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担任编委。
作品简介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是人类“未来的大矿场”,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是人类“未来的大药房”,是人类“未来的大建材基地”,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
作品简介
海藻(zǎo) 石莼(chún) 浒苔(hǔ) 提供(gōng)
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一)自由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2、解释词语
生存或者死亡。也比喻局势危急,已到最后关头。
生死存亡:
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危言耸听: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不言而喻:
整体感知
(一)自由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初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
2、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3、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
4、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海洋生物。
整体感知
(三)分段写段意,明确结构顺序。
(1-2)
第一部分
指出广阔海洋完全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3-6)
第二部分
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7)
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的说明,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整体感知
(三)分段写段意,明确结构顺序。
(3-6)
第二部分
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3)
第一层
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整体感知
分说
(4-6)
第二层
逐一说明粮仓中的粮食。
海藻
浮游生物
鱼虾
总说
具体说明
概括说明
(逻辑顺序)
精读探究
(一)细读第一、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两部分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的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
  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一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精读探究
(二)再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1、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
  分类别。说明藻类种类之多。
精读探究
(二)再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精读探究
(三)体会下面句子红字词语的表达作用。
  1、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句中的“最”字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机。
精读探究
(三)体会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事物。
  句中副词“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比前者(海藻和浮游生物)有深了一层。
精读探究
(三)体会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句中“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极限不等于到了极限,这样表达准确、客观。
精读探究
(四)找出本文的过渡语句,说说其作用。
  1、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
  第一句总结上一段内容,第二句中“这样”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精读探究
(四)找出本文的过渡语句,说说其作用。
  2、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
  3、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
  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
  4、除了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除了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
精读探究
(四)找出本文的过渡语句,说说其作用。
  5、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
  6、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精读探究
(五)主旨探究
1、你怎么看待环保与发展?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要得到保障,没有一项能脱离生物的多样性。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及能源等五大危机,这五大危机的解决无一不与生物的多样性密切关系,所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具有前瞻性的行为,也是目前必须首先解决并纳入实施的长远决策。
精读探究
(五)主旨探究
2、你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有什么新的认识?
(开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要过有节制,有远见的生活,不可滥砍滥伐,不可过度放牧,一时的快意带来的将是难以吞咽的苦果)
写作特色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探究,我们明白了海洋对人类的巨大作用。那么作者在给我们描述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时,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呢?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呢?
写作特色
1、说明和议论结合阐明事理。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严密
4、过渡自然。
拓展延伸
1、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2、我国的海洋经济现状如何?
作业布置
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适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事理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