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杨振宁
情境导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对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使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适应知识经济社会要求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几乎(jī) 光纤(xiān) 趋势(qū)
芯片(xīn) 挠头(náo) 聘用(pìn)
着眼点(zhuó) 弥补(mí) 胆怯(qiè)
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一)自由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2、解释词语
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无穷无尽:
归结到根本上。(也作:归根结蒂、归根结底)
归根到底:
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俱,都、全。
与日俱增:
整体感知
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出不穷:
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新:
辨析考证;合乎辩证法的。
辩证: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弥补:
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着眼:
(一)自由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理?
课文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
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2、作者认为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具体地说就是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整个世界不断发展。
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3、作者由这些原因推测,产生了哪些随想?
作者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整体感知
(三)分析课文段落层次。
(1-9)
第一部分
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10-7)
第二部分
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1-2)
第一层
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整体感知
(3-9)
第二层
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10-13)
第一层
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14-17)
第二层
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四)分析课文结构顺序
(3-9)
第一部分第二层
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3-5)
一
主要说明工业发展促进了生产力。
整体感知
分说
(6-8)
二
具体说明工业发展如何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其一,
其二,
总说
总→分→总
表象→原因
(逻辑顺序)
科学、工业和经济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基本原理转化为工业的速度在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
(9)
三
由解说推出结论——
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会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会持续下去。
总说
精读探究
(一)细读第一部分。(探究交流)
1、引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话有什么作用?
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会不断出现。
2、第2段为什么要列举近两百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
说明近两百年来新事物的出现几乎是无穷无尽。为下文分析原因张本。
精读探究
(一)细读第一部分。(探究交流)
3、分析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在半导体方面,有名的“摩尔定律”在1965年提出,芯片的容量每18个月就要加倍;1971年,一个芯片上差不多有三千个晶体管,但到去年在一个芯片上就已经有10的7次方个晶体管在一个芯片上,而且没有人知道这个发展的极限在哪里。
将科学、工业和经济三个互相关联的关系解说清楚。
作诠释——
举出半导体方面有名的“摩尔定律”,解说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一事理。
用数据形象地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之快。
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则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举例子——
列数字——
精读探究
(二)精读第二部分。思考。
1、文中第10段提到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两位举世闻名的人物,目的是什么?
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2、“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些?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些,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这取决于国家的国情、教育的方式、创新体系的建设等因素。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精读探究
(二)精读第二部分。思考。
3、分析中美两国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填写下表,并说说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美国教育哲学 中国教育哲学
不 同 点 适应对象 及效果 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美国式的训练能使他们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能使他们成才,可以跟比他们聪明的学生竞争。
学习方式 跳跃式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探索很多东西。知识有漏洞,但可以弥补。 按部就班的训练,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相同点 都能鼓励创新。
精读探究
(二)精读第二部分。思考。
4、作者写自己的“亲身体验”,其目的是什么?
通过举例说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有成功之处。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作者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
既要进行有规则的训练,又要敢于挑战权威。
拓展延伸
1、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科技推动生产力的事例,说明“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的结论。
示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带给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
2、对中国式教育和美国式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课后附文,结合实际,谈谈要使“这件事”早日发生,你和你的同学们应注重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1、概括文章内容
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2、归纳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表象——原因,总——分——总
课堂总结
3、体会写作特色
①抓住事理的本质,把握事理内部的因果关系,层层深入地揭示事理的发展规律。
②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典型,富有启发性。
③语言通俗、简明、准确,深入浅出。
作业布置
1、书写词语。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题,写一则小练笔。《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2)进一步了解整理说明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
(2)学习识别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
【教学难点】
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对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使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适应知识经济社会要求迫在眉睫。21cnjy.com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21·世纪*教育网
三、整体感知
(一)自由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准字音:
几乎(jī) 光纤(xiān) 趋势(qū)
芯片(xīn) 挠头(náo) 聘用(pìn)
着眼点(zhuó) 弥补(mí) 胆怯(qiè)
2、解释词语: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也作“归根结蒂”、“归根结底”)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俱,都、全。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辩证:辨析考证;合乎辩证法的。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二)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理?
课文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
2、作者认为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具体地说就是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整个世界不断发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作者由这些原因推测,产生了哪些随想?
作者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www.21-cn-jy.com
(三)分析课文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www-2-1-cnjy-com
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四)分析课文结构顺序
第一部分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总说部分(3~5):主要说明工业发展促进了生产力。
分说部分(6~8):具体说明工业发展如何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其一,科学、工业和经济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其二,基本原理转化为工业的速度在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
总说部分(9):由解说推出结论——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会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会持续下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结构:主体部分采用“总—分”结构。
顺序:由表象到原因,先总再分后总。逻辑顺序。
四、精读探究
(一)细读第一部分。(探究交流)
1、引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话有什么作用?
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会不断出现。
2、第2段为什么要列举近两百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
说明近两百年来新事物的出现几乎是无穷无尽。为下文分析原因张本。
3、分析这一部分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教师展示句子,学生找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在半导体方面,有名的“摩尔定律”在1965年提出,芯片的容量每18个月就要加倍;1971年,一个芯片上差不多有三千个晶体管,但到去年在一个芯片上就已经有10的7次方个晶体管在一个芯片上,而且没有人知道这个发展的极限在哪里。
举例子——举出半导体方面有名的“摩尔定律”,解说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一事理。
列数字——用数据形象地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之快。
2、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则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2·1·c·n·j·y
作诠释——将科学、工业和经济三个互相关联的关系解说清楚。
(二)精读第二部分。思考。
1、文中第10段提到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两位举世闻名的人物,目的是什么?
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最后明确。
明确: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2、“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些?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最后明确。
明确:“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些,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这取决于国家的国情、教育的方式、创新体系的建设等因素。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3、分析中美两国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填写下表,并说一说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美国教育哲学 中国教育哲学
不同点 适应对象及效果 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美国式的训练能使他们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能使他们成才,可以跟比他们聪明的学生竞争。
学习方式 跳跃式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探索很多东西。知识有漏洞,但可以弥补。 按部就班的训练,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相同点 都能鼓励创新。
启示:最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思维活跃,能够自己探索。
4、作者写自己的“亲身体验”,其目的是什么?
通过举例说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有成功之处。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作者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
既要进行有规则的训练,又要敢于挑战权威。
五、拓展延伸:
1、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科技推动生产力的事例,说明“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的结论。(举例要恰当)21教育网
示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带给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
2、对中国式教育和美国式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各抒已见。要言之成理。)
3、阅读课后附文,结合实际,谈谈要使“这件事”早日发生,你和你的同学们应注重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先交流,然后成文)
六、课堂总结:
1、概括文章内容
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21·cn·jy·com
2、归纳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表象——原因,总——分——总
3、体会写作特色
①抓住事理的本质,把握事理内部的因果关系,层层深入地揭示事理的发展规律。
②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典型,富有启发性。
③语言通俗、简明、准确,深入浅出。
七、布置作业:
1、书写词语。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题,写一则小练笔。
【教学反思】
紧扣时代脉搏,创设导入情境。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让学生去探究、交流。注意课上课下的迁移,做到读与写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容量大。设计的形式多样,有问题、有图表,使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资料·第1页(共1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练习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籍华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奖获得者。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胆怯( ) 与日俱增( ) 聘用( ) 弥补( )
趋势( ) 挠头( ) 屡次( ) 竞争( )
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按布就班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拥有扎扎实实的知识。
B.在近30年来,科技公司的总资产的增长速度可谓与日俱增。
C.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
D.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面的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21·世纪*教育网
6、本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是:( )
A 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B 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
C 死海海水的构成情况
D 人一到死海里自然就会漂起来
8、依据本段文字,将下列词语按所指范围重新排列一下,要体现出由大到小的顺序。(只填序号)
①矿物质 ②盐类 ③海水 ④氯化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段“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一句的23-25%这个数据,它的作用是什么?21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风力发电
①薪柴、秸秆等生物燃料,曾经在很长时期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矿物燃料逐渐取代了生物燃料,尤其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后,矿物燃料更上升为居统治地位的能源。但是,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②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后,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风力就是其中的一种能够用以发电的能源。虽然,人类利用风帆行船,利用风车提水,利用风力推动石磨或其他机械,已有数千年历史了,但是将风力转化为发电的重要能源则是在电气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风力来源丰富,风能发电花钱少,又没有污染,因而逐渐引起人们新的关注。是现代技术使风车变成了发电的动力设备,古老的风车焕发了青春。
③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利用风力来发电。新型的风车发电设备的外观就像一座高耸的铁塔,顶部有3个玻璃纤维制成的叶片。每个叶片的长度有20来米,形状像飞机的翅膀,组装上铁架以后,总体上更像飞机的螺旋桨。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这些风车产生的电力相当可观。它们产生的电力还可以通过电缆连接在一起,送到附近的城市和工矿企业,也可以并入当地的电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片原野中分布着3300个这样的风车,它们产生的电力用电缆输送到附近的著名旅游城市棕榈泉。尽管那里游人如织,电力的消耗量极大,单靠这些风车产生的电力就完全可以满足全部需要了。www-2-1-cnjy-com
④自从1891年丹麦人建立第一座风力发电站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万台风力发电机在运转。仅按现有的条件,如果能将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充分利用起来,产生的电力将相当于目前火力发电总量的一半。21*cnjy*com
10、第①段中,与画线的“居统治地位”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段中加粗的“这些问题”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比较风力发电和矿物燃料发电的优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段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并结合上下文说明这中说明方法的作用。2-1-c-n-j-y
列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杨振宁 美 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
2、qiè jù pìn mí qū náo lǚ jìng
3、A
【解析】A项中的“按布就班”应为“按部就班”。
4、(1)不能。因为“近”和“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使所列的数字更具准确性。
【解析】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这就要求语言要注重实际,该用确数时用确数,不能确定就用约数。
(2)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的说明三者的关系了。
【解析】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求能表达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
5、(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解析】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方法是为了使说明更清楚。
6、列数字
7、A
【解析】概括语段中心,要抓住中心句。说明文语段常有中心句。有的中心句在段首,有的在段尾,有的在段中,也还有需要结合几个句子进行概括。本段是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的原因,第一句即中心句。www.21-cn-jy.com
8.③①②④
【解析】理解几种物质范围的包含关系。
9、作用是可以使人对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准确。
【解析】理解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10、主要
【解析】理解语句的内容,联系“薪柴曾经是主要能源”,“现在矿物燃料上升为居统治地位”即能回答。
11、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21·cn·jy·com
【解析】理解词语内涵。联系第①段,就能找出说明“这些问题”的相关语句。
12、风力发电:来源丰富,花钱少,又没有污染;矿物燃料发电:资源有限,会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21cnjy.com
【解析】辨析相关内容,结合具体语段,联系上下文,比较风力发电和矿物燃料发电的优劣。
13、列数字。例句:“每个叶片的长度有20来米”。作用:具体说明新型的风车发电设备顶部叶片的长度。
举例子。例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片原野中分布的电力风车产生的电力完全可以满足附近的著名旅游城市棕榈泉全部需要了”。作用:具体说明了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利用风力来发电。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风车产生的电力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比较。例句:“仅按现有的条件,如果能将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充分利用起来,产生的电力将相当于目前火力发电总量的一半”。作用:将两种发电方式产生的电量作比较,有力地说明了风力发电的潜能是巨大的。2·1·c·n·j·y
【解析】掌握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列数字、举例子都使说明更加准确具体;作比较能使说明更加突出有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