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8张PPT。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他被誉为“万世师表”、 “至圣”、“千古圣人”。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相传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的是孔子。 孔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山东曲阜“三孔”孔林—孔子墓地孔府—孔子嫡系
子孙居住地二、先秦儒家典籍是《论语》:由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编纂zuǎn,共二十篇。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说明《论语》对治国安邦,治学修身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春秋》传万世”。
“四书”: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 ——《论语》——1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2共二十篇。3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4类型
1、语录体 。
2、对话体。
3、叙事体。检查预习论语愠说自省置若罔闻殆箪肱骨lún yuèyùnxǐngwǎngdāndàigōng陬邑Zōuyì笃学dǔ逾矩吾yú jǔwú检查预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逝者如斯夫wèi yòuhàof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三、划分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学/而 时 习 之,
不 亦 /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时常,
经常
(名词作状语)通“悦”,愉快。了解吗生气发怒1《学而》章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朋友,志同道合的人复习先生,指孔子不 也是学习顺承转折但yuè代指学习的内容指道德上有修养 的人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我)不也是君子吗?” 文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的修养。
高尚的个人修养:自求长进,提高修养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1“学”,不仅指各种文化知识,如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还包括个人在为人处事上的道德要求,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2《学而》章曾 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 谋 而不 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人称
代词
,我虚指,
泛指
多次检查,
反省替,给尽心竭力真诚,诚实chuán每
天自己复习谋划,商量
办法。转折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wèizēng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文句翻译“传不习乎?”和“学而时习之”意思相近。2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忠(尽心尽力)信(诚实)习(温习)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3《为政》章通“又”。站立,站的住。
能独立做事情。有志于做学问迷惑,疑惑 子曰:“吾十 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 立, 四十/而不 惑,
五十/而 知 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比如: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 。顺承顺承顺承顺承知道3六十/而 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矩。”?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能随心所欲。越过,
超过规矩,
规范。顺承顺承yú jǔ 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文句翻译3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3、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4《为政》章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之) 为
师矣。”旧的,
学过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了解,
意译为
“领悟,
获得”了温习
复习顺承 新的理解和体会。形容词作名词可以凭借成为(这一点)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 文句翻译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旧课,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巩固。领悟新知。本章谈学习方法。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5《为政》章子曰:“学 而不思 / 则 罔,思而不学 / 则 殆。”有害迷惑,即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就转折
但,可是转折,
却 本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就wǎng 5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被知识表象)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文句翻译罔:侧重迷惑而无所得。对知识掌握不牢固。
殆:侧重疑惑有害,不学知识整天胡思乱想。 殆比罔危害程度深。本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6《雍也》章 子曰:“贤 哉, 回也!
一 箪 食,一瓢饮,
陋巷, 人 / 不 堪 其 忧,
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 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别人,人家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忍受品质
高尚乐于学饭水代词,
指穷困代词,
指颜回的语气
词啊语气词 6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文句翻译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淡泊名利、安于贫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子 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的人喜欢,
爱好7《雍也》章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的人……的人 7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文句翻译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本章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8《述而》章 子曰:“饭 疏食 /
饮 水, 曲 肱 /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粗粮冷水“汤”热水胳膊(用)不正当的(手段)对于 吃饭名词作动词义:正当的(手段)顺承乐趣喝弯曲代词,
指胳膊像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文句翻译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 焉。择 /其 善者/而 从 之,表虚数,
几个走必定,
一定于此,
在其中选择代词,他们
指“三人”优点,
长处跟从,
学习改正代词,指“善者”代词,指“不善者”顺承顺承其 不善者/而 改 之。代词,他们
指“三人”缺点 9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文句翻译 本章讲学习态度: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10《子罕》章子在 川 上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 舍 / 昼夜。” 河,河流流逝这,指河水
江水放在句尾表示感叹、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弃fú的时光像白天和黑夜 10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文句翻译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11《子罕》章 子曰:“三军 /可 夺 帅
也,匹夫 /不可 夺志 也。” 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人为一军。改变普通的人,男子汉改变志气主帅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文句翻译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shíyú12《子张》章子夏曰:“博学 / 而 笃 志,
切问/而 近思, 仁在其中矣。” 忠实,坚守恳切地提问,广泛地学习并列
关系,
并且并列
关系,
而且仁德dǔ多考虑
当前的事代词,它的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句翻译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12章: 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2章: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13 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温故知新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4 小组讨论,然后请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三方面有关的句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1、4、5、7、9、10、12章关于思想品德修养:2、3、6、8、11章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12章14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巩固。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14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14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学习的乐趣。 14修身做人: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15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16古今异义1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16古今异义4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5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6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7词类活用1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做状语,按时
2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做状语,每日
3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用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17词类活用4 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5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用做动词,吃饭。
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用做意动。以……为乐。18一词多义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领悟。18一词多义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关系顺承关系并列关系代词,它的代词,他们指“三人”19、语气词:乎——相当于“吗”矣——相当于“了”也——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焉——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是“在里面”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20 虚词:之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1学而时习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曲肱而枕之。
4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学习的内容。代词,指学问和事业。代词,指胳膊。代词,指“善者”。于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2于我如浮云。对于。而“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承接)然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20 虚词: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转折)(表转折)(表承接)(表承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20 虚词: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表承接)(表并列。并且)20 虚词:1、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课外拓展阅读 它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宽宏大量。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杀彘(zhì) 课外拓展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母亲就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