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语文(上)外国诗两首《蛔蛔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语文(上)外国诗两首《蛔蛔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8 20:1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外国诗两首《蛔蛔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版权所有:21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4.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5.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5.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2.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3.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难点
1.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 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 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21
cnjy
com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面对大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
( http: / / www.21cnjy.com )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25岁。 21·世纪
教育网
三、整体把握
(1)读一读写一写
栖息(


草茸茸(
róng

欢嚷(rǎng
) 喧响(
xuān

树篱(lí)
浸(jìn)水 璞(pú)玉
(2)多音字

【(yūn)晕倒
(yùn)昏晕】
撒【(sā)撒网
(sǎ)撒种】
悄【(qiāo)悄悄
(qiǎo)悄然】
(3)释义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4)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四、问题研究
①这首诗在构思上的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21·cn·jy·com
②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③《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2·1·c·n·j·y
诗歌在描写中,注重氛围的营造,通过衬托的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写蝈蝈和蛐蛐。如“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者的联系在于,诗人把蝈蝈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蛐蛐都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在诗的结尾:“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诗人运用联想,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
诗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亡”,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而“诗歌”又含有“歌唱”及“美好”之意。因此,诗句的含义是说大自然的鸣唱优美如诗歌,永不停息,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④尾声:
“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
( http: / / www.21cnjy.com )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联系: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的特点,从而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⑤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21教育网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出处:21教育名师】
二、整体感知
《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三、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四、问题探究
(1)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www.21-cn-jy.com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www-2-1-cnjy-com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21cnjy.com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2-1-c-n-j-y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21
cnjy
com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
“我发现了 ”
“我不理解 ”
“我欣赏 ”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
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在有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将课文所有重要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个难题,也是我将为之不断努力的研究课题。【来源:21cnj
y.co
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