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4 毛泽东词两首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能说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情况。
2.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学会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形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这两首词的感情脉络,感受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
?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词作。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忆秦娥·娄山关》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于1935年2月二渡赤水,24日攻占桐梓,25日黄昏占领娄山关。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夕阳绯红。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奇发,吟成这首词。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词语积累
(1)寥廓:高远空旷。
(2)沉浮: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
(3)峥嵘:高峻;形容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或形容不平凡。
(4)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挥斥,奔放;遒,强劲。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4.词义辨析
(1)寥廓 辽阔
辨析“寥廓”指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范围,多形容天宇、江天、海天等。“辽阔”指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风华正茂 意气风发
辨析“风华正茂”指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才华横溢的时候。“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质昂扬。两词都是褒义词,都形容健康蓬勃的精神风貌,不过“风华正茂”特指年青人。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5.名句填空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沁园春·长沙》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请说出这三句话的意思。
提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沁园春·长沙》中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
提示:“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诵读《忆秦娥·娄山关》,概括其思想感情。
提示: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沁园春·长沙》上片,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通过对寒秋、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霜天(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2.《忆秦娥·娄山关》上片是如何表现娄山关的晨景的?体会“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句的精妙之处。
提示:上片写大军驰过娄山关的情景,起首二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仅10字,便把西风凄紧、雁声嘹唳、霜华满地、残月在天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生动地点染了出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写在繁霜铺地的山道上,列队疾驰的战马发出了杂乱的蹄声,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低沉而悲壮的音调,把急速驰过娄山关的红军的雄姿,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出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
臧克家说,《忆秦娥·娄山关》“整首词的气氛是壮丽的,可这壮丽中也多少带一点凄清的意味”。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观点:娄山关是天险,是古战场,红军经过这里又是早春季节,因此在景物的描写上多少带点凄清意味。另外遵义会议制订的会师北伐的战略计划还未能实现,娄山关战役虽然胜利了,但身兼革命统帅的诗人不能不感到沉重。所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正是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此词虽然风格独特并带有一点凄清意味,但决不给人以衰飒之感,这点凄清反而更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之情,更能显现出诗人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沁园春·长沙》
(1)寄情于景,情理交融,景、情、理浑然一体。
词描绘的是一幅秋水长天、“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图,提出的是“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抒发的是革命者“浪遏飞舟”的豪迈情怀和昂扬斗志。这首词把富于地域特色的景物和时代特征的社会斗争生活,同主题思想感情、艺术想象及对人生、社会、革命问题的深沉思索相结合,景、情、理水乳交融,构成了整体完美的艺术境界。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鲜明生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飞鹰矫健飞翔的雄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忆秦娥·娄山关》
(1)以景传情,情景并茂。
上片不描写红军行军的情况,下片也不描写红军战斗的场面,而是全用画面描写烘托气氛,制造氛围,从所见所感的真实、自然的景物中点染出紧张、急速、敏捷、不畏艰险的红军队伍经过一天的战斗终于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西风”“霜晨月”“马蹄声”“喇叭声”,所写景物均给人以紧张、肃穆、悲壮、压抑之感,写出行军的艰苦和红军的斗志。“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景色逼真典型,色彩浓丽,气象壮阔,给人以悲壮、苍凉之感,同时也显露了作者最深沉最复杂的情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中的“碎”和“咽”是炼字的典范。“碎”字描绘进军的速度和声势,“咽”字表达吹号员用尽了全身气力来吹军号,甚至把嗓子都吹哑了,这就极好地衬托出了红军战士冲锋的勇猛与势不可挡之势。“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构成了典型的意境,深化了主题。
(3)比喻、顶真修辞的运用。
比喻能使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顶真指邻近的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使句子语气连贯,音律流畅,结构严密,意义上更进一步。如“西风烈……霜晨月。霜晨月……”“雄关……从头越。从头越……”“霜晨月”不仅合乎“忆秦娥”词牌的特殊要求,而且强化了红军行军环境的艰苦,同时突出了红军傲视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
请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发挥想象,将“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扩展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创意激活 融情于景的方法:①点情:集中笔墨全力写景,不刻意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只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却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于合适之处用带有浓郁感彩的字词句轻轻点出。②化情:把情融化进景中。写景时,把涌动于心中的情自然而又无形地融化进景物描写中,使景成了活景,成了有情的景。③绘情: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或正面或侧面描写感情。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
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朦胧。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地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躲躲闪闪地晃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只留下几分孤寂。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焰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这是时任山东大学教授的高亨先生由心底发出的对于毛主席的赞美。昆仑之巅,长城之墙,仿佛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仿佛是他笔下的纸;黄河的水,长江的浪,仿佛是他纸上的墨;炮声隆隆,千里莺啼,是诗人诗中的平仄和韵脚;万丈长缨,百舸争流,是诗人诗中的遣词和意境;屹立山顶的松,扎根原野的草,翔飞中天的鸟,游弋江湖的鱼,还有那一年四季无比绚丽的花,从南到北迎风招展的旗,这千般风情,这万种生灵,便是跳动在诗中的字符。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伟人与诗人、胸怀、豪情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生活费用拮据,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们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责任、胸怀、理想、学会珍惜、爱国、说“不”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
20世纪初的一位美籍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的精神历史写下过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难的努力,积蓄了一笔钱,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事件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产了,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时,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感叹道:“我终于一身轻了。”他本没有法律责任,但凭着在道义上的自律,他用一生的辛劳和血汗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有的人不能通过这场考验,逃匿了;有的人通过了这场考验,戴上了桂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什么也没留下;通过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人们会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责任让人美丽》
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