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2、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语言,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4、认识产生这种文明的渊源,认识到交流、展示、传承、捍卫地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语言,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难点:
深入理解云南歌会美的同时,认识到这种文明的产生是依附于特殊的地域环境,我们应该交流、展示、传承、捍卫这种美丽的地域文明。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刘三姐》山野对歌片断MP3,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视频资料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先播放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让学生沉醉在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气息的云南地域文化中。
激情导语:
同学们,刚才你们欣赏的感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我们知道了云南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地方,那里有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那里有自由、舒展、高昂、奔放的歌舞旋律;这块美丽、宁静、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已成为不少云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我们现在就随沈从文先生云南的歌会走走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心情阅读。
21cnjy.com
二、整体感知,细说歌会。
1、一读课文,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说说云南的歌会给你的印象。
2、二读课文,学生学生浏览2、4、5自然段(大屏幕出示)以“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唱歌的句式概括三个歌唱场面。
21·cn·jy·com
(大屏幕出示)
山野对歌-------才情比拼
山路漫歌-------自在随兴
村寨传歌-------传递文明
3、多角度表现歌会
以四人小组讨论,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方法上的差异。
(大屏幕出示)“山野对歌”——侧重写唱歌人
人物美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点面结合
“山路漫歌”——侧重写的优美环境
环境美
环境描写(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点面结合
“村寨传歌”——侧重写盛况空前的场面
风俗美
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
三、研读赏析,深悟文趣
1、三读课文,在三种歌唱形式的描述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品味赏析。
2、教师而后利用大屏幕出示“生长得一张枣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了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在比较中,和学生共同赏析原文第3段人物描写的妙处。”
3、赏析第5段中运用排比句式,一再强调了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人的职业,你以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学生讨论,意在表明歌会是全民的歌会,表明他们对歌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们能从紧张的现实物质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享受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是多么纯美的生命。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说说第4段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组讨论,共同明确:(大屏
( http: / / www.21cnjy.com )幕布出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有这样淳美而具有灵性的水土才能养育出如此纯真质朴的人民,也只有这样的人民才能唱出这样甜美动听的歌。产生这样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www.21-cn-jy.com
接着多媒体播放《刘三姐》山野对歌片断,让学生再次真切感受鲜活的地域文化。
四、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1、教师总结: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疲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工作,疲于学习,疲于劳累的人是多么向往这种舒卷张驰有度的生活,是多么神旺这种蓬勃、鲜活的生命状态,这是本色的生命,才是纯真的生命,才是至美的生活,而这就是我们的地域文化赋予的,所以我们应有交流、展示、传承、捍卫地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2、学生最后选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回味全文,回味本节课。
五、作业
(大屏幕出示)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挚情:
家乡的
,我想对你说;
月,还是家乡明;
内容:家乡的巨变,名胜特产,文化遗产,名人掌故,民风民俗等
创意说明:本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意境导入”“细说歌会”“深悟文趣”“激情总结”构成教学主板块,四步由课外而课内,由浅入深,互为铺垫。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认识到民风民俗这种地域文化特有的魅力,交流、展示、传承、捍卫地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