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诗歌之都
第九课 《虞美人》《苏幕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宋词与开封
词,最早称“曲子词”,是产生于唐代民间的可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到了宋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艺术上表现出了更多的特色和独创性。从一代文艺作品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来看,词可以说是宋代的代表文学,所以,人们称之为“宋词”。
谈宋词,就离不开开封。因为作为北宋的京都,特别是在宋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能使宋词空前发展、繁荣和提高,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元曲成三足鼎立之势,都与它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
公元960年,时任后周检校太尉、领归德军节度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赵宋王朝,并逐渐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两百多年来的混乱局势,使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工商业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当时,东京人口有100多万,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之一。这种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为宋词的兴盛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另外,赵匡胤是在掌握后周兵权之际,趁周世宗柴荣去世,幼主恭宗柴宗训刚刚即位而乘机取得政权的。所以,他也担心自己手下的功臣拥兵自重,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采用赵普的计谋,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悲喜剧,把军权集中到中央,偃武修文。宋朝皇帝重视科举考试,广罗文人,特别是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都洞晓音律,并亲自制曲,更引起士大夫和市民对词的喜爱,于是竞造新声,使词这一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发展得更加迅猛起来。
北宋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宋太祖开国到仁宗赵祯末年(960—1063),后期是从英宗赵曙初年到金兵攻陷汴京那一年(1064—1126)。
北宋前期的词,正如上述,是在“百年承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几乎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局限于书写离别、相思之绪,风格尽管有些清新,但仍旧是柔靡无力,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形式上,从小令发展到慢词;在题材上,开始比五代有所扩展,其代表人物是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
北宋后期的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其词风飘逸、豪放,苏轼主张“以诗入词”,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进词里,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同时,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
与苏轼同时代的王安石、贺铸,以及“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晁补之,都和苏轼相呼应,为南宋的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豪放词风开了先河。
北宋后期的周邦彦,则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他少有才学,宋神宗赵顼元丰年初为太学生,因献《汴都赋》,歌颂汴京形势和朝廷新法,被擢为太学正。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7),创立大晟府,以周邦彦为提举。周邦彦通音律,能创调,工慢词,在铺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曲折、回环,变化较多,并过分规范词律,使词的语言风格由俚俗趋向典雅含蓄。
北宋时期,词有了迅猛发展。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形势,对词人都有事实上的影响。不论是在京为官,或因革新与保守两派斗争遭贬谪外地任职,词人的根都在京都开封。可以说,是开封孕育了大批的词人,而这些词人又以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开拓了宋词这一文学形式,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宋词与开封”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封作为北宋的京都,它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了宋词空前发展、繁荣和提高。
B.开封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城市经济日趋繁荣,为宋词的兴盛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C.赵匡胤采用赵普的计谋“偃武修文”,这是使宋词具有自己独特时代风格的根本原因。
D.词在北宋时期全面发展,众多词人的根都在开封,他们都受到开封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项中,对“宋词”这一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词”这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宋代,又是宋代的代表文学,所以,人们称之为“宋词”。
B.北宋后期是宋词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词人苏轼主张“以诗入词”,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让词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
C.北宋前期的词不同于后期的词,后期词取材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前期词反映的生活面较窄,局限于书写离别、相思之绪。
D.北宋词人既以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同时又使词在艺术上表现出更多的特色和独创性。
【答案】A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周邦彦是北宋词人的杰出代表,他过分规范词律,使词的语言风格由俚俗趋向典雅含蓄。
B.北宋前期的词风与晚唐五代相比变化不大,它是在“百年承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C.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影响深远,当时有很多人与苏轼相呼应,这种词风也开了南宋豪放词风的先河。
D.宋太宗赵炅洞晓音律,创立大晟府,并亲自制曲,引起士大夫和市民对词的喜爱,使词迅猛发展起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 项,张冠李戴,创立大晟府的不是宋太宗赵炅,而是宋徽宗赵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19分)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快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善属文,工书画 属:写作
B.世宗以景故,不纳 故:缘故
C.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 师:军队
D.煜以次封吴王 封:封号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煜躬行政事的一组是( )(3分)
①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
②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③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
④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⑤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孬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
⑥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⑤都属于李煜躬行政事的选项,④⑥均与“躬行政事”无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煜为人宽厚仁爱而且遵从孝道,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还擅长写字、作画。他额头很宽,门牙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仁。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按次序被时为吴王。
B.李煜曾因韩熙载忠心耿耿,为人率直,敢说真话,想起他用为宰相,但韩熙载后房意有侍妾几十人,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后韩熙载将众妓尽行斥逐,李煜很高兴。而韩熙载的反复无常还是让李煜最终没能任其为宰相。
C.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献贡品到京师,周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几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了副使张汉思。
D.开宝四年,李煜派他弟弟韩王李从善前往宋朝京城,李从善到后即被扣留。李煜亲手写信求宋朝让他弟弟从善回南唐,宋太祖还是不允许他回去。李煜也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中“李煜”应为“李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
(2)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答案】(1)(5分)不久,众妓女又渐渐回来了,李煜说:“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啊!”(译对“已而”、“稍稍”、“如之何”各1分,大意对2分。共5分。)(2)李煜被俘押解到(大宋)京城,宋太祖赦免了他,加封李煜为“违命侯”,授(拜)他为左千牛卫将军。(译对“俘”、“封”、“拜”各1分,大意对2分。共5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是李景的第六个儿子。李煜为人仁而且孝,善于作诗文,又善于写字作画。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人。从太子李冀以上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按顺序被封为吴王。宋建隆二年(961),李景迁于南都(今江苏南京),立李煜为太子,留京监国。李景死,李煜继帝位于金陵。大赦境内。派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任务的,每日二人奉陪于内殿。
建隆三年(962),泉州(今属福建)留从效死。李景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周世宗因为李景的缘故,不接受。留从效听说李景迁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于是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张汉思年岁大了,不能胜任职务之事,泉州人陈洪进把他赶走,自己称“留后”, 李煜便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李煜任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其长子韩仲遇为清源公,封其次子韩仲仪为宣城公。
建隆五年(964),李煜命令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殿勤政殿学士,分批于光政殿直夜班,和他们谈论。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妓女侍妾数十人,多到外舍私陪宾客,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子之职,分司南都。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自己单车上路,李煜很高兴,把他留下来,恢复他的职位。不久,众妓女又渐渐回来了,李煜说:“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啊!”这一年,韩熙载死了,李煜感叹地说:“吾始终不得让韩熙载为宰相啊。”他想以平章事追赠,问前代可有这样的事例?群臣答道:“以前刘穆之曾追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追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韩熙载,是北海(今山东益都)武将之家的孩子,初时和李谷相友善。后唐明宗时,韩熙载南奔吴地,李谷送他到正阳(今河南汝阳),酒酣话别,韩熙载对李谷说:“江左如果任用我为宰相,我一定长驱北上,以平定中原。”李谷说:“中原如果用我为宰相,我直取江南,就像探囊取物罢了。”及至周朝之师南征淮河一带,任命李谷为将,率军以攻取淮南,而韩熙载却不能有所作为。
开宝四年(971),李煜派他弟弟韩王李从善入朝宋京,李从善被扣留不让回去。李煜亲手写信求宋朝让他弟弟从善回南唐,宋太祖还是不允许他回去。李煜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下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李煜性骄矜奢侈,喜爱声色,又喜奉佛,爱高谈阔论,不理政事。开宝七年(973),宋太祖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奉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宋太祖不答复。开宝八年(975)十二月,宋师攻克金陵(今江苏南京)。开宝九年(976),李煜被俘押解到(大宋)京城,宋太祖赦免了他,加封李煜为“违命侯”,授(拜)他为左千牛卫将军。他的后事均见于《宋史》。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摊破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8.“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恨”的真正原因是“青鸟不传云外信”。(如答其它,酌情给分)(2分)青鸟为传说中的信使,丁香在诗词中多喻指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可知“恨”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因得不到恋人的音信而生发的难解的相思之愁。(3分)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词作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2分)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人物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物化形象,愁入不尽之水,何其伤也。(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目。(8分)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10.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4分)
【答案】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2分)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1分)通过峨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愁怨。(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需要用四字格或二字格先概括出人物的特质,再结合词句解释人物的特质,即可完成题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比喻。“眉共春山争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之眉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②烘托。“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箫,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又吹与谁听呢?③借物抒情。“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答出两点即可)(表现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1分,共4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 相 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2.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诗人借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不同(1分)。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1分);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愁苦(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古诗中对某个意象的运用,其表达的情感虽然有共性的一面,但也并不是固定的,一定要结合诗歌整体的情感来判断。第一首诗整体上是喜悦的,第二首则是愁苦的。因此,同是枫叶,所表达的情感并不一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 “菊花开,菊花残”,点明时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从花开等到花残,表明相思之久(2分);用“花残”二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主人公极其愁苦的心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菊花开,菊花残”除了点明时令外,还要注意从“开”到“残”还有一个时间过程。而重点是落在“残”上,那么所表达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①将残,辘轳②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③,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②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③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14.“泪花落枕红绵冷”中的“冷”字为什么耐人寻味?(3分)
【答案】 “冷”字说明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了,枕着会感到比较冷。暗示出女子一夜不曾合眼,仿佛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冷”字生动地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形象地表现出离别场景之凄切,悲伤离情之苦楚。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本词最后两句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请作简要的赏析。(3分)
【答案】最后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表现的是行者(男子)对女子依依难舍的离愁。行者(男子)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衬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最后两句以景代情作结,使得涛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末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楼、阑”“斗柄”“露”“鸡”等意象词,展开丰富的想象, 男子对女子依依难舍的情景,也可对最后两句进行描绘景象,然后答出以景结情的表达效果留给读者言犹未尽的想象空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一单元 诗歌之都
第九课《虞美人》《苏幕遮》
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他“何时了”呢?(5分)
【答案】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2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2分)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所以追问“何时了”。(1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赏析。(6分)
【答案】此句用春水比喻愁绪,(1分)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1分)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2分)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结构是诗歌的结尾,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李煜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答案】 “乱”意为纷乱,以雪落之纷纷扬扬明喻梅落之纷繁杂乱,(2分)又以目前梅(雪)落之纷繁杂乱暗指当下心绪之烦乱如麻;(2分)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紧承上一句,具体写“触目”之伤。梅花若雪,本来也是极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为“别”,使得人心也乱了,不是花乱,是心乱,那拂不去的,也不是花瓣,而是离愁。“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古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可是眼前却是雁归人未归,更添伤感。进而人未归,梦亦不成,怎不叫人伤心呢?这二句似虚似实,轻柔缥缈,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张力。最后以一个精典的譬喻做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词意倾注,流走如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4.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黄词中“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分别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春草喻离愁别恨,(1分)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深远不尽。(1分)黄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二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体现了词人奇特的想象。(1分)作者把春想象成有生命之物,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1分)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住春的情感。(1分)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沈腰:指腰肢消瘦。潘鬓:指鬓发斑白。
5.词的上阕(前5句话)写了什么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阕写家国一统、河山广阔、楼阁高耸、花草艳美(3分),场面壮观,境界阔大(1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上片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词的下阕是如何渲染自己“归为臣虏”的哀痛?(4分)
【答案】首先写自己被俘之后形容消瘦、头发斑白,容颜憔悴(2分);再回忆被俘之际,教坊奏起离别之歌,催人泪下,更加激起词人无限离别之苦。(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上下阙之间在内容上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对比/反衬(1分),词人在上阕极言佳通一统、山河壮阔、花草艳美的太平景象,意在用乐景反衬哀情,突出他被俘后的凄凉悲苦,从而揭示他绵绵不尽的哀愁。(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的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赏析
永远的“虞美人”
虞美人,光听这个名字都会觉得美丽,而且是一种夜色深处的美丽。总让人想起霸王军帐里的如泣如诉的分离。明明在理智里知道这只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却还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丽的故事。把这么美丽的词牌写得动人,李煜是第一个。
历代讲李煜、谈李煜的,很少有不谈其“虞美人”的。因为这的确是其绝顶之作。说李煜,如果说不到虞美人,总归是一件憾事,说完了心里还盛得满满的,这真是言不尽意了;但如果说了虞美人,又总免不了言不由衷,心里想要说的和口里已经说完了的,总是差了不少。这真让人为难了。
但美好的东西我们总不愿错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在留下来的《南唐二主词》中,李煜写过两首虞美人。这两首都写得非常出色。
总的来说,第一首是富贵的,第二首是悲慨的。第一首写的是现在,感情却围绕着过去;第二首写的是今昔,眼光却寄托于将来。
第二首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情绪既不激昂,也不愤怒,宁静而辽远。读到它的人就会很自然地为之折服,好像没有什么道理。
在《世说新语》文学篇里有这么一件事: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一篇好的作品自然是妙手天成,但也有它天成的道理。这种道理得之于自然,而发挥于人心。你不好说有意如何如何,但也绝非绝对的毫无根据。这首词与第一首不同,感情不同,结构也不同。以言感情,第一首虞美人是富贵的,而这一首是悲慨的;以言结构,第一首明显地可以分为上下两阙,上阕主要写景,下阙转入写人。而后一首结构浑然,不可句摘。南宋大评论家严羽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无迹可求就是不可句摘。妙到自然就是词理意兴。它的好处都是浑然一体的。我向来以为,一个好的欣赏者,既要有囫囵吞枣的情趣,也要有剥笋抽丝的能力。无有前者,不能得到感发;无有后者,不能得以启示。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先是一问。问得荡气回肠,不知所终。读起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浑然意境。这就是李后主的气魄了。这其中很有一点西楚霸王项羽的意思。只是霸王是沙场上征伐的气魄,而李煜是文学里高远的气氛。据史书记载,李煜生得“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重瞳”就是说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合在一起,而一般人只有一个瞳仁,所以这是一副异相。而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人是“重瞳”的。一个是治水的大禹,一个是楚霸王项羽,另一个就是李煜。说起来也非常的巧,他们不仅都是重瞳,还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大禹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娥皇,一个是女英,她们是姐妹,后来双双投水,化成了多情的湘妃。而李煜也有两个妻子,就是大周后和小周后,她们也是姐妹,大周后也叫娥皇。楚汉相争,项羽帐中执手分别的有虞姬,最后虞姬殉情而死;而李煜一死,终日陪伴他的小周后也在同一年郁郁而终,死后同葬一穴。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大禹治水泽被后世,项羽睥睨气盖云天,李煜在政治上当然不能和他们相比,但是他也有心胸,也有自己不同凡响的高处,他的世界在词里。我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有足够的气势,和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读完了让你心胸开张,有海阔天空的自由与历史的辽远。关于这一点叶嘉莹也曾稍微提到过,不过她是从词的感发意兴上来说的,说得非常好。叶嘉莹先生谈诗说词有她独到的一面,她善于体会词的道理又能够感发其中飞扬的意兴,所以不仅能够给人以启示,也能够让人感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这是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哀。就是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春花秋月何时了”,年年有春来,年年有秋到,年年有花开,年年有月圆!“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首词一气呵成,后面连用了三组对比。春花秋月与往事,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雕阑玉砌与人面朱颜,这三组对比就像是一组一组的镜头不停地在你面前切换,让你的心理随着画面也在不同地变幻和比较。然后他突然停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一开始他就发问,最后又是一问,然而他都没有给一个可靠的答案。问而不答,答非所问。他说,你还是到大自然去走走吧,看一看“急雪舞回风”,去看一看“林花谢了春红”。孔子总是在叹“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当然不会说话,但是宇宙并非无言,它有自己的表达,花开花谢,一荣一枯,这都是宇宙表达自己的方式。而人生,也有盛有衰,有得有失,这两者之间就有着一种对应,不好说有谁安排了这一切,但这又何尝不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呢?所以老杜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李商隐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你站在浩浩荡荡的流水处,你的心思也会化成这水,你站在雄壮的高山之巅,你感觉的境界也会比平时随着海拔高了许多。所以有思想的人们总是愿意去登一登高山,看一看大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很有名的结论:“有两种东西占据我的心灵,要是不断地加以思索,就会给我以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在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头顶的星空是宇宙的秘密,内心的法则是心灵的追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让你能体会到让人“赞叹与敬畏”的东西。所以我说,李煜的这首词答非所问,因为他本不需要直接的回答,“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面本来就有一个答案,老子的答案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春花秋月”这首词,如果要说境界,就四个字:天人合一。
叔本华说“我是铁石时代的一副温柔心肠”。战火纷飞的五代,杀戮成性的五代,李煜过于柔弱了。我们在他的词里面尽管会看到泪水,会看到思念,但看不到恐惧,看不到卑微。柔弱而包容,有水性,有水的灵性,所以他写水写得这么好。徐铉说他“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其人深味佛学的内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这是何等的境界。求之于诗心词性,就是严羽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柔弱而赤诚,所以隔着战火硝烟的历史,我们还是能够为李后主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感动,这不仅有生命的感发,还有生命透过历史的领会。这种赤诚而简单的理解,没有什么能够阻隔,人类凭着这个成为宇宙中最简单而可贵的存在。
而且李煜写的这些词读起来兴致特别的饱满。《老子》第55章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意思是说,禀赋深厚、精气丰沛的人就如同赤子那样,终日啼哭而声音永远似乎都不会嘶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尽管李煜恨别吞声,但你听他的哭声何曾嘶哑过?这就是赤子之音,饱满深宏。
所以叶嘉莹说李后主的词内容博大,因为他不是从外延来理解认识世界的,他是从自己内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他坦率地表达出来,毫不遮掩,这是他作品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命运中止的地方。
第一单元 诗歌之都
第九课 《虞美人》《苏幕遮》
【学习要点】
1.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
【探究活动】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虞美人》和《苏幕遮》。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情景关系的题目,注意情景关系主要有哀景哀情、乐景哀情、乐景乐情,答题时注意区分,答题时现归纳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讨论明确】
《虞美人》中用以乐景写写哀的手法选取“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欢快的景象,来衬托现在的凄惨处境,表达内心的哀愁。来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苏幕遮》这首词的上片,写一个五月的早晨,一场宿雨驱散了潮湿闷热的暑气,檐头鸟雀报晓,鸣声中带着雨后放晴的快乐。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这首词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要点二:探究写景的艺术。
【探究活动】
结合这两首词,谈谈写景的技巧。
【教师释疑】
写景的技巧主要是顺序、切入点和手法,顺序注意高低俯仰,切入点注意绘形、绘声、绘色,手法注意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的运用。
【讨论明确】
《虞美人》中运用对比和虚实相生的手法写景:虚实相生,(眼见为实,回忆设想为虚),三度对比,隔句照应。选取“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无情之物,和“往事,故国,朱颜”有限的生命,来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苏幕遮》中从不同的角度写景:“燎沉香,消溽暑”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作者简介】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答案】 “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感慨。
【解析】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答案】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解析】
试题分析: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再进一步推去,家国一旦破败,不能重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