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对前代科技成果的继承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挖掘科学家的刻苦钻研和注重实践的精神民族大融合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观原因:客观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取得巨大成就?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边疆民族的内迁他们内迁时间,原因,影响?1.原因
2.主要民族(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3.分布区域
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一、 边 疆 少 数 民 族 的 内 迁①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向中原逼进②被中原王朝征服后强迫内迁冲突交往 迁往中原的少数民族情况如何?游牧农 耕影响: ①民族矛盾加剧,战乱频繁;
②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一大主流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都城:平城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嘎仙洞刻石拓片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如何辨别史料的真实性?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4影响: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孝文帝改革措施: ② 实行汉化政策:
说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汉姓: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①迁都: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平城洛阳北魏迁都洛阳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
2.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强,不利于改革。
3.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学汉语汉化政策汉化政策——穿汉服北魏供养人服饰《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改汉姓汉化政策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穿汉族服装
的鲜卑贵族——联汉姻汉化政策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请你想象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影响)穿越时空汉人食胡胡人汉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了孝文帝改革,你有何认识?少数民族的生活汉族的生活1.民族间应该友好往来,和平相处,取长补短,
2.改革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顺应潮流与民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对孝文帝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1.“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2.公元5世纪,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推行了改革。这里的“历史潮流”是指( )
A.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交融
D.社会变革3.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和佛教的传入与广泛传播有关。以下哪两个石窟的开凿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的都城变迁( )
①甘肃敦煌莫高窟
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A.②→①
B.③→②
C.③→①
D.②→③4.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身着宽袍大袖袈裟,与这一特点形成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