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会词语的准确运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起限制作用,作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数据,没有具体考察苏州园林到底一共有多少,语言准确。
2、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加点词用毋庸质疑的肯定语气,在于强调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特征。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在范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4、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限制说明了苏州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5、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起限制作用,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砌齐整的石岸的情况“少之有少”,但也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6、 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大多”在数量上作了限制,意思“有很多”但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7、 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几乎”在程度上做了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8、……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9、 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加点词起限制作用,强调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部都注意图画美的特征。
10、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极少”一词限制了苏州园林对彩绘的使用“少之又少”,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11、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一律”极强的肯定口吻,强调了屋瓦和檐漏的颜色特点。与前文“极少使用彩绘”呼应,语言准确。
12、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决不会”极强的肯定语气,强调了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13、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是呈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的高下之分。
14、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表明了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
语法修辞库
①“可是苏州各个园林……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比喻。本体为“苏州各个园林”,喻体为“一幅完美的图画”,喻词为“总是”。这是一个贯穿全文的比喻,使全文内容紧紧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层次。”
排比。四个“讲究”构成了动宾式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强了 语势。
③“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比喻。句子隐去本体,有“游览者在苏州园林中”之意,喻体为“在画图中”,喻词为“如”。这是把整个苏州园林比作一幅完美的图画。
④“这是为什么?”
设问。这是模仿游览者的口吻留下问题,以便突出下文。有疑而问,并且有问有答(见课文)。
⑤“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而苏州园林是美术画。”
比喻。前一句本体为“对称的建筑”,喻体为“图案画”,喻词为“是”;后一句本体为“园林”,喻体为“美术画”,喻词为“是”。这两个比喻强调苏州园林在布局上追求的是自然之趣,虽为人工建造,却尽量任其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
⑥“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对偶。写出了生活经历的丰富与堆积假山技艺的高超之间的关系。
⑦“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比喻。本体为“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喻体为“一幅画”,喻词为“成”。这个比喻照应了前文的总说“……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⑧“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引用。作者引用了《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鱼戏莲叶间”,我们仿佛看到清澈的水中,鱼儿嬉戏着,似与游者相乐;同时又感到游览者以鱼自比,悠然自得的情趣。
⑨“没有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比喻,前一句本体为“松柏”,喻体为“宝塔”,喻词为“像”;后一句本体为“道旁树”,喻体为“阅兵似”,喻词为“似”。这句话写出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特有风格。
⑩“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比喻。本体为“盘曲嶙峋的枝干”,喻体为“一幅好画”,喻词为“就是”。这个比喻给人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苏州园林画。
⑾“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对偶。写出了门窗的精美工艺,紧扣上文的“上品”之称。
⑿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补”写出了匠师们的细心、匠心,说明他们注重图画美,善于将单调化为多彩。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