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4.1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2-19 17:0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二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1)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组成:
①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②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3)分类:按性质和规模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一二2.表现
北方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的聚落差异。思考讨论 考古发现,我国古代的村落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原因是什么??
提示:河谷阶地既靠近水源,又可避免洪水淹没;同时,河流还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一二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一二2.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特征的影响一二3.交通线路选线原则
(1)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3)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思考讨论 山区公路的修建必须沿等高线修建吗??
提示:不一定。山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在多数情况下,为减小难度,降低成本,公路是沿等高线修建的。但公路的修建受多种因素如长度、地质状况等的制约,不一定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问题导引 材料一: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材料二:北方地区平原聚落。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结合材料探究:
(1)为何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2)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与山地、高原地区的乡村聚落相比有哪些差异?
提示: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状、棋盘式的格局,人口也比较多,而山区的聚落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也比较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1】 读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
C.呈环形 D.呈团状
(2)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顺河谷而建
B.平原地势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防止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解析:由等高线可知,该地为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河谷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利于聚落布局,故聚落呈条带状沿河谷分布。
答案:(1)B (2)A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问题导引 材料:山区的公路运输。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结合材料探究:
(1)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为什么?
提示: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字形弯曲,这样可以减小陡坡的影响。
(2)人口、聚落的分布对山区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
提示:山区人口、聚落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所以山区公路多分布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更多的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沿等高线选线,少穿等高线。图略。(3)画一画:在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中,在A、B之间设计一条公路线路。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2】 据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解析:第(1)题,高原、山区地势崎岖,交通线的建设难度大,造价高,故大多沿较低平的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修建,以减少投资。第(2)题,由图可知,台湾中部分布着山地,东西走向的交通线建设难度大;平原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故铁路线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且呈环状。
答案:(1)B (2)A1.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  )                
A.滨海地区
B.丘陵地区
C.盆地地区
D.河谷地区
2.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
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
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1-2 3-4 5-6 7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完成第1~2题。1-2 3-4 5-6 7解析:第1题,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在河谷地区,聚落往往沿着河谷内的狭窄平原分布,在空间形态上常呈条带状,且离河谷越近,聚落规模越大,聚落分布也越密集。第2题,由比例尺可知,图中的聚落规模比较小,属于乡村聚落,而乡村聚落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
答案:1.D 2.D1-2 3-4 5-6 7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3~4题。
雨过山林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3.诗句描述聚落具有  特点。(  )?
①规模较小 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③聚居的人口较少
④呈团聚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1-2 3-4 5-6 7解析:从诗句中看出,山村聚落聚居的人口较少,受山地地形影响,规模一般较小,且相对分散,多呈带状。
答案:3.D 4.A1-2 3-4 5-6 7读图,完成第5~6题。5.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6.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的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1-2 3-4 5-6 7解析:第5题,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分析,题图为日本本州岛的一部分。该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铁路围绕该岛呈环形分布,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第6题,虚线处虽然直线距离近,但没按此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其地势高,坡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建设。如果是鞍部,则该处地势相对较低,可修建铁路;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如果是等高线稀疏地段,则坡度小,也可以修建铁路。
答案:5.B 6.D1-2 3-4 5-6 77.读某地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2 3-4 5-6 7(1)建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分析两个方案的不足之处。
(2)据图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a聚落比b、c聚落规模大的原因。
解析:第(1)题,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甲方案:破坏和污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乙方案:路程长,修建桥梁多(三次跨越河流),费用高。第(2)题,a处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聚落规模大。1-2 3-4 5-6 7答案:(1)甲方案:破坏和污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乙方案:路程长,修建桥梁多(三次跨越河流),费用高。
(2)a处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城市建设;a处有铁路通过,交通运输便利;a处有河流流经,供水和运输便利。(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