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19 19:0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 的异同比较 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
1.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第一课时)
2. 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第二课时)。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导 学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河南省安阳市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重832.84千克,高133cm,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司母戊方鼎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局部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商代晚期。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县。
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此卣形制
复杂,铸造技术高超,虎噬人被表现得
动人心魄,触目惊心,使之成为造型艺
术品的杰作。现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虎食人卣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青铜器种类:礼器 兵器 烹饪器 酒器 水器 杂器 乐器 杂器

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而且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器。
商代青铜器风格:威严 狞厉 神秘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西周周康王时期著名青铜器。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眉县礼村,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大盂鼎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西周以后,礼制化特色日益明显,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都趋于典雅平和,其所具有的纪念性质也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毛公鼎 (西周晚期)
 西周时代已经建立了一套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仪制度,即西周的礼制,乐也被礼制化而具有与礼制相应的乐制体系。乐走上了服务于礼制的命运,丧失了其作为娱人属性所具有的生动活泼性。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 通高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现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 。 
??? 其构思新颖,图案华丽繁琐,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莲鹤方壶 (青铜) (春秋)
观察以下五个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看看在制造方面有什么变化啊,为什会出现这种变化?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活动建议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大禾人面方鼎(商末周初)杜岭方鼎 (商)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大克鼎(西周晚期)刖刑人守门鼎(西周中期)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龙纹鼎 (青铜) (战国早期)莲鹤方壶 (青铜) (春秋)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的艺术也体现出围绕帝王而创作的特点。《秦始皇兵马俑》体现了权利和威严。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导 学
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德学说并成为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围绕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忠、勇、孝、节、义而出现。
如霍去病陵墓雕刻表现忠、勇;
墓室的石刻或帛画,以生死为主题,与“孝”有关;
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要求女性遵守特定的道 德而创作的。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陵墓位于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
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
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
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
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
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展出的
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
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
甲俑、跪射俑.骑兵俑.武士俑.车兵俑.
(驭手,兵士)弓弩俑,马俑等。坑内还出土
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
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
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
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
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8岁领兵
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
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
(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
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
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
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 霍去病陵墓(西汉)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霍去病陵墓雕刻(西汉)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帛画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旌,用以“引魂升天”。一九七二年,在举世瞩目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两幅珍贵帛画。其中,一号墓出土帛画长二点零五米、上端宽0.92米;三号墓出土帛画长2.33米、上端宽1.43米,为中国最大的出土古帛画。这两件文物不仅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被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视为重要的研究材料。 马王堆汉墓帛画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马王堆汉墓帛画局部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马王堆汉墓帛画局部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马王堆汉墓帛画局部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汉代画像石 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娲像 画像石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祖先和死后生活的重视,这与“孝”的思想不无关系。这种思想也表现在当时在石棺上大量出现的孝子故事中。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汉画像石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汉代画像石 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娲像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汉代画像石 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娲像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汉代画像石 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娲像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女史箴图 局部 (东晋)顾恺之 中国十大传画之一。原《洛神赋图》
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
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
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
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
事。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
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
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
期山水画的特点。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北魏 石刻画 河南洛阳出土 纵62.5厘米 横223.5厘米孝子画像石棺 课堂小结: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 拓展训练: 从课文中选出不同时代同样具有礼仪与教化功能的两副作品,比较他们宣扬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服务对象的异同。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汉姆拉比法典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时期)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吉萨金字塔 (约前2613年—前2563年)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金字塔内部结构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狮身人面像 古代及
(雕塑 前2540年———2514年)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卫星照片上的金字塔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克努姆赫特墓室壁画 (约前1900年 古埃及)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埃及早期绘画风格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黄金面罩 (约前1567年——1320年)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年轻女人像
(圆雕 铜 前2300年—前1750年)
(印度哈拉帕文化)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奥特蒂瓦坎城 (玛雅文化)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奥特蒂瓦坎城 (玛雅文化)。 3月21日,游客在墨西哥奇琴伊察著名建筑库库尔坎金字塔庆祝春分的到来。“库库尔坎”在玛雅语中意为“带羽毛的蛇神”。古代玛雅人认为羽蛇神使土地更加肥沃,并保佑玛雅人的农作物获得丰收。在每年春分和秋分两天,当日落偏西到某个角度时,阳光斜射,金字塔的阴影形成如蛇身般波浪形的长条,并与阶梯底部的一个羽蛇神头部雕像连成一体,随着落日角度的变化,映出来的图像好像有生命的蛇在游动一样。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雨神雕像 (圆雕 花岗岩 )墨西哥阿兹特克时代